补遗
益府秘传冲虚至宝丹 治痘初起。气血两虚。倒塌陷黑不起。不分地界。或咳或泻兼治紫草茸(八两) 荆穗(八两) 当归(四两) 鲜笋(一斤) 红花 木通 麻黄 白芷 白芨牡丹皮 赤芍 怀生地 牛蒡子 甘草(各四两)
上共咀片。用水三十碗。锅内煮去二分起来。再水十碗。煎至五碗。去渣。共前汁煎滴水成珠。加蜂蜜四两。再熬成珠为度。听用。
梅花蕊(一钱半) 蟾酥(三钱) 紫河车(一具酒煮成膏听用) 僵蚕(炒一两) 全蝎(酒山甲(炒) 川黄连(酒炒) 杏仁(去皮尖另研) 黄芩 蜂房(炒) 连翘(炒) 地肤子(炒)
大胡麻(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前膏一半。为丸如龙眼大。每用一丸。鲜鸡汤下。立起分地而出。
夺命象皮丸(益藩传) 治气不足。空壳无脓。一丸即有。
象皮(一两酒炒磨下用) 稳小鹅(即鹅蛋抱临出死于壳内者是用一个密纸封皮 黄色为度)大附子(五钱童便煮) 黄花地丁(净花一两) 人参(五钱) 血竭(五钱) 沉香(二钱) 麝香(五分) 冰片(一钱) 马槟榔(五分) 牛黄(五分) 黄 (蜜炙五钱) 细辛(五分) 射干(一两) 官桂(一钱) 鹿茸(五钱) 辰砂(一钱) 琐琐葡萄(小小无核者是一两) 木香(一钱) 白附子(二钱) 仙茅(一两黑豆汁煮) 甘草(五钱)
上共为末。白酒酵打 米糊为丸。如龙眼大。每一丸酒化下。立起。
神仙救苦丹(益藩传) 治痘初起三五日。热不出。又泻又嗽。喉咙痛腰痛。或痘或惊。
白附子(五钱山东者佳) 天竺黄(二钱) 全蝎(二钱) 胆星(一两) 僵蚕(炒一两) 肉豆蔻(五钱) 诃子(面包煨去核五钱) 麝香(一分) 射干(五钱) 蒲公英(五钱) 朱砂(一钱)雄黄(二钱) 川黄连(二钱)
上为细末。煎膏为丸。如龙眼大。金箔为衣。滚水化下。
起死回生散 治痘疮七八日。忽然变黑。收入腹内。遍体抓破。哮喘。死在须臾。服此从新另发出。立可回生。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升麻 红花上陷。加白芷。下陷加牛膝。遍身黑陷。加麻黄。野象粪微炒。如一岁儿用二钱。大则用到三五钱。
上锉一剂。半水半酒煎服。从新发出。脚下有黑疔。至七八日。用针挑去。以太乙膏贴之。即拔去毒。连进二三服。

- 补遗《寿世保元》
- 补遗《寿世保元》
- 补遗《寿世保元》
- 补遗《寿世保元》
- 补遗《寿世保元》
- 补遗《寿世保元》
- 补遗《寿世保元》
- 补遗《寿世保元》
- 补遗《寿世保元》
- 补遗《寿世保元》
- 补遗《寿世保元》
- 补遗《寿世保元》
- 补遗《医碥》
- 补遗《寿世保元》
- 补遗《卫生宝鉴》
- 补遗《寿世保元》
- 补遗《医学心悟》
- 补遗《寿世保元》
- 补遗《疡科心得集》
- 补遗《医宗金鉴》
- 补遗《外科方外奇方》
- 补遗《正骨心法要旨》
- 补遗病论《医碥》
- 补遗《圣济总录》
- 补遗方《正骨心法要旨》
- 补遗《针灸大成》
- 补遗方《医学纲目》
- 补遗《医学集成》
- 补遗方《医宗金鉴》
- 补遗《医学集成》
- 补遗方《医门补要》
《寿世保元》
- 作者:龚廷贤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年—1644年
- 卷一
- 医说
-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 五脏补泻主治例
- 十二经络
- 奇经八脉
- 诊脉
-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
- 内因脉
- 外因脉
- 不内不外因脉
- 定死脉形候歌
- 脉辨生死
- 诊杂病生死脉歌
- 诊暴病歌
- 诸脉宜忌生死
- 扁鹊华佗察声色秘诀
- 诊五脏六腑气绝症候
- 脏腑论
- 血气论
- 脾胃论
- 五运六气论
- 五运主病
- 亢则害承乃制体用说
- 医论
- 卷一本草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儿科总论
- 急惊
- 慢惊
- 慢脾
- 诸疳
- 积癖
- 热症
- 感冒
- 脾胃
- 伤食
- 吐泻
- 痢疾
- 疟疾
- 痰喘
- 咳嗽
- 发痧
- 通治
- 变蒸论
- 初生杂症论
- 胎热
- 胎寒
- 胎肥
- 胎怯
- 胎黄
- 胎惊
- 锁肚
- 不乳
- 撮口
- 噤风
- 脐风
- 客忤
- 不尿
- 夜啼
- 中恶
- 天吊
- 鹅口
- 口疮
- 重舌
- 木舌
- 弄舌
- 牙疳
- 吃泥土
- 丹毒、赤游
- 喉痹、乳蛾
- 眼疾
- 耳疾
- 鼻疮
- 头疮
- 脐疮
- 虫痛
- 尾骨痛
- 阴肿疝气
- 盘肠气痛
- 脱肛
- 遗尿
- 尿浊
- 便血
- 下淋
- 吐血、衄血
- 大小便闭
- 水肿
- 黄胆
- 汗症
- 解颅
- 鹤节
- 行迟
- 语迟
- 齿迟
- 诸迟
- 龟胸
- 龟背
- 滞颐
- 囟陷
- 囟填
- 手拳
- 脚拳
- 痘疮
- 疹
- 卷九·外科诸症
- 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