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黄 (蜜炙)一钱五分 人参 甘草(炙)一钱 白术(土炒) 陈皮(留白) 当归五分 升麻二分 柴胡三分
姜三片、枣二枚煎。
气也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大气积于胸中,归于丹田,呼出则由心达肺,吸入则由肝纳肾,无一处不到,无一息或停。故宗气为一身之主,外护肌表,则为卫气;内统血脉,则为营气;散布于各脏腑,则为各脏腑之气。人能顺而养之,则气平而血亦和,尚何疾病之有?无如七情扰于中,六淫侵于外,斯百变丛生,而郁气、逆气、动气、滞气、痞气、燥气、寒气、痰气、湿气、水气种种气病,指不胜屈矣。医者当细心剖析,对症施治,方免贻误。汪庵于理气门中,首选补中益气汤,诚以东垣辨内伤、外感剀切详明,使人于阳虚发热之症不误作伤寒妄汗妄下,保全无限民命,实为功于千古。即如此方,于主治注中,治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症。临后二语,明白了当,本无谬讹。若使东垣,遇阴虚发热及上实下虚之症,亦断不用此方。乃不善学人,每有先入之见,胶执于中,一遇发热,不论阳虚阴虚,不论上实下实,遂谓甘温能除大热,动辄参、 、升、柴,为害非小。《医贯》曰∶“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此诚持平之论也。夫学医而知宗仰东垣,不可谓非有志之士,然尚不可预有成心,又况峻烈之品,险怪之法,岂可轻试乎哉?

- 补中益气汤《医方论》
-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 补中益气汤《瘴疟指南》
- 补中益气汤《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补中益气汤《时方歌括》
- 补中益气汤《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补中益气汤(东垣)《虚损启微》
- 补中益气汤《周慎斋遗书》
- 补中益气汤(加味补中益气汤)《仁术便览》
- 补中益气汤《仁术便览》
- 补中益气汤(加味补中益气汤)《仁术便览》
- 补中益气汤《仁术便览》
- 补中益气汤加黄柏知母方《医方考》
- 补中益气汤《外科理例》
- 补中益气汤加山栀川乌方《临症验舌法》
- 补中益气汤《医学心悟》
- 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方合论《医学读书记》
- 补中益气汤《医方考》
- 补中益气汤论《医贯》
- 补中益气汤《医方考》
- 补中益气汤去当归方《医方考》
- 补中益气汤《医方考》
- 补中益气汤证《临证实验录》
- 补中益气汤《医方考》
- 补中益气汤证《临证实验录》
- 补中益气汤《目经大成》
- 补种《儿科萃精》
- 补中益气汤《医述》
- 补种《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 补中益气汤《冯氏锦囊秘录》
- 补注《明医杂着》序《明医杂着》
《医方论》
- 作者:费伯雄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65年
- 序
- 发凡
- 卷一
- 补养之剂
- 六味地黄丸
- 附桂八味丸
- 知柏八味丸
- 七宝美髯丹
- 还少丹
- 黑地黄丸
- 虎潜丸
- 天真丸
- 三才封髓丹
- 大造丸
- 补天丸
- 人参固本丸
- 参乳丸
- 天王补心丹
- 孔圣枕中丹
- 大补阴丸
- 滋肾丸(又名通关丸)
- 斑龙丸
- 龟鹿二仙膏
- 补火丸
- 唐郑相国方
- 二至丸
- 扶桑丸
- 参苓白术散
- 妙香散
- 玉屏风散
- 四君子汤
- 升阳益胃汤
-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 补肺汤
- 百合固金汤
- 紫菀汤
- 秦艽扶羸汤
- 黄鳖甲散
- 秦艽鳖甲散
- 益气聪明汤
- 羊肉汤
- 发表之剂
- 涌吐之剂
- 攻里之剂
- 表里之剂
- 卷二
- 和解之剂
- 理气之剂
- 理血之剂
- 祛风之剂
- 卷三
- 祛寒之剂
- 清暑之剂
- 利湿之剂
- 润燥之剂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