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疲劳是万病之源
疲劳是万病之源。疲劳是指因过度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引起劳动能力下降的现象。疲劳一般分全身疲劳、个别器官疲劳、智力疲劳和技术疲劳4种。
全身疲劳 主要因全身参与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所致,表现为全身乏力、不适、疲惫、肌肉关节酸痛、以及懒动等疲倦感和作业能力明显下降,错误增多,动作迟钝不协调,以至打瞌睡等。
个别器官疲劳 常发生在仅需个别器官或肢体参与的紧张作业,如抄写、篆刻、打字等,它与全身性疲劳区别在于疲劳发生在局部,一般不影响其他部位功能。
智力疲劳 主要长时间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所引起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能力降低,表现为头昏脑胀、全身乏力、瞌睡或失眠、易激怒和肌肉松弛等。
技术性疲劳 常见于脑力与体力并重,且神经精神相当紧张的作业,如驾驶汽车、火车、飞机、操作半自动化机器、收发电报,以及电子计算机荧屏前操作、写作、阅读过度等。
这类疲劳常并有全身疲劳、个别器官疲劳和智力疲劳特征,其表现视劳动时体力与脑力参与的比重而异。如卡车驾驶员疲劳时除全身乏力外,腰酸腿痛为常见;而无线电收发报员、半自动化作业操作工和文秘人员等,则以头昏脑胀、瞌睡或失眠为多见。
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性障碍,属正常生理反应,起一种防止机体“过劳”的预警作用。因此,在劳动或学习过程中,当出现疲劳现象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否则会引起“过劳”。
疲劳一般能通过休息或睡眠得到恢复,若仍难以恢复,表明机体已经过劳,向你出示黄牌警告,应引起充分重视。
过劳是疲劳得不到消除,如长期工作紧张、超负荷作业是产生过劳的主要因素。休息不好、睡眠不足、过量饮酒、吸烟、滥用兴奋药物,也是促使过劳的原因。过劳的主要表现是不能安静下来,且常是慢性积累而又难于消除。过劳是一种下意识的疲劳感,它既不易被迅速消除,也不易用咖啡等一类兴奋剂得到缓解。过劳往往是疾病的前奏。据统计,日本每年有1万职工因过劳而猝死。有资料证明,在过劳的人群中约有1/6的人易发生心血管系统疾病,其余的人主要表现为操劳过度综合征,即精神上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并感到工作上有沉重压力,长期下去能导致食欲不振、便秘、神经过敏,有时伴有心功能异常、消化功能减弱和失眠等不适。
过劳是疲劳的深一层次表现,难以通过一般休息和睡眠恢复,而需要通过消除导致工作过于紧张、繁忙和失调的人际关系因素,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保证充分休息和保持心情舒畅、生活安定等综合措施才能奏效。

- 疲劳是万病之源《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疲劳咳嗽《中医词典》
- 疲劳状态《医学心理学》
- 疲乏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琵琶《中医词典》
- 疲乏预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琵琶骨《中医词典》
- 疲乏预兆《中医疾病预测》
- 脾《经络全书》
- 铍中毒《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脾《中医名词词典》
- 铍针主治法歌《医宗金鉴》
- 脾《中医词典》
- 铍针(铍刀、[金非]针、剑针)《中医名词词典》
- 脾《疡医大全》
- 铍针《中医词典》
- 脾《中医基础理论》
- 铍石《中医词典》
- 脾《医述》
- 铍刀《中医词典》
- 脾《证治准绳·幼科》
- 蚍蜉漏《中医词典》
- 脾《普济方·针灸》
- 蚍蜉候《诸病源候论》
- 脾《顾松园医镜》
- 毗梨勒《证类本草》
- 脾《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毗梨勒《海药本草》
- 脾《古今医彻》
- 毗梨勒《新修本草》
- 脾《人体解剖学》
《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前言
- 预防保健篇
- 第一章 增进健康靠自己
- 第一节 疲劳是万病之源
- 第二节 一日保健术
- 早晨醒来赖会儿床
- 对镜观色
- 刷牙、漱口
- 冷水浴(脸)
- 护肤
- 晨饮一杯水
- 适量运动
- 梳头
- 浴手
- 搓面
- 活动颈部
- 缩唇呼气
- 弯腰
- 散步
- 慢跑
- 登高运动
- 便后察病
- 不忘进早餐
- 合理膳食
- 少饮酒、多喝茶
- 不吸烟
- 学会午睡
- 热水坐浴和泡足
- 和谐、适度的性生活
- 充足睡眠、不熬夜
- 科学安排作息时间
- 提高工作效率
- 注意肌体协调平衡
- 培养一项以上业余爱好
- 每周娱乐半天
- 自得其乐
- 适当进补
- 附录
- 第二章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 第三章 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
- 第一节 居室卫生
- 第二节 传染病者活动场所及用物的消毒
- 第三节 除害
- 第四节 垃圾粪便的卫生管理
- 第四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青春期保健
- 第二节 孕期卫生保健
- 第三节 产期卫生保健
- 第四节 产后卫生保健
- 第五节 哺乳期卫生保健
- 第六节 婴幼儿保健
- 第七节 更年期妇女保健
- 第八节 老年期妇女保健
- 第五章 中老年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