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邪门

《王旭高临证医案》书籍目录

暑邪挟积,身热腹痛,先与疏达。

香薷 川朴 花槟榔 砂仁 藿梗 苏梗 赤苓 焦六曲 陈皮 通草

又 腹痛拒按,当脐有块,壮热无汗,舌苔黄腻,气升烦懊。防其发厥。法以表里两解。

柴胡 淡芩 枳实 赤苓 赤芍 半夏 元明粉大黄

又 投大柴胡汤法,下出碎块溏粪两次。腹痛不减,烦懊不安,气升呕逆,舌苔黄燥。食积填塞阳明,暑邪内走厥阴。防其昏厥。拟以泄厥阴,通阳明。

川连(吴萸炒) 楂炭 淡豆豉山栀 栝蒌仁 当归 龙荟丸(三钱,绢包煎) 枳实 苏梗 木香(三味磨冲)

外敷方

葱(一把) 盐(一杯) 丁香(一钱) 飞面(三钱)

打烂,敷痛处。此四磨饮合小陷胸、栀豉、左金合剂。疏通气分,泄肝化积。再用外敷法,其气有不通行者乎!

渊按∶暑必挟湿,湿为阴邪,最能阻碍阳气。故暑湿病多脘腹痞痛,积滞内阻,暑湿之不化,实由气机之不通。下而痛仍不减,乃未得辛通之药,中焦痞滞未去耳。

暑乃郁蒸之热,湿为濡滞之邪。暑雨地湿,湿淫热郁,惟虚者受其邪,亦维素有湿热者感其气。如体肥多湿之人,暑即寓于湿之内;劳心气虚之体,热即伏于气之中。于是气逆不达,三焦失宣,身热不扬,小溲不利,头额独热,心胸痞闷,舌苔黄腻,底绛尖红,种种皆为湿遏热伏之征。邪蕴于中,不能外达,亦不下行,颇虑内闭之变。拟以栀豉上下宣泄之,鸡苏表里分消之,二陈从中以和之,芳香宣窍以达之,冀其三焦宣畅,未识能奏功否。

豆豉 黑山栀 通草 半夏 菖蒲荷叶 六一散 薄荷 赤苓 竹茹 蔻仁(研,后下)

劳碌之人,中气必虚。暑湿热秽浊之气,自口鼻吸入气道,满布三焦,虽舌苔满布,而胸无痞闷,非邪伏膜原之比。重浊之药,徒伤中气,与湿热弥漫之邪无益。今交五日,神气似清而浑,恐其过候有耳聋、神迷、呃逆等变。为治之法,且以芳香理气逐秽再议。

刀豆子 郁金 泽泻 石菖蒲 杏仁 栝蒌陈皮 滑石 香薷 桔梗 北沙参 赤苓 藿香 佛手荷叶佩兰

久处南方,阳气泄越,中脏常寒,惯服温补。现患温疟,及今旬日。舌尖已红,根苔满白,便泄稀水,兼有蛔虫,渴不欲饮,口中甜腻,皆是湿遏热伏之象。就锡邑治法,葛根芩连是主方。若合体质而论,似宜温中渗下,清上解肌,拟用桂苓甘露法,试服之以观验否。

生石膏(三钱) 猪苓(三钱) 泽泻(钱半) 肉桂(三分) 滑石(三钱) 生茅术(一钱) 茯苓(三钱) 藿香(一钱) 通草(八分) 木香(四分)

又 照前方加北沙参五钱。

咳嗽已久,近患时温之后,原气未复,又感暑风,闭其汗孔,身复发热。法当先理暑风,用轻剂宣上。

桑皮 苏梗 杏仁 川贝 橘红 茯苓 冬瓜子 竹茹

此虚而挟邪,暂用轻扬表法,未便着手。

三疟日久,又感暑风,咳呛痰血,热势变乱。且以解暑,清肃肺胃。

香薷(一钱) 北沙参(五钱) 冬瓜皮(三钱) 六一散(四钱) 神曲(三钱)青蒿(钱半) 杏仁(三钱) 丹皮(钱半) 桑叶(钱半) 白扁豆(三钱) 枇杷叶(二片)

渊按∶咳呛痰血,肺阴、肺气已伤,虽有表邪,香薷用宜斟酌。

暑邪内闭,恶寒发热,脉象不达,口不能言,先有咳嗽,此肺气闭塞。拟开而达之。

射干(五分) 桔梗(一钱) 连翘(三钱) 豆豉(三钱) 杏仁(三钱) 象贝(三钱)香薷(一钱) 橘红(一钱) 菖蒲(五分) 竹茹(一钱) 牛蒡子(二钱) 玉枢丹(四分,磨冲)

连日烦劳忧虑深,暑邪伤气易归心。神昏脉数细而沉,病危甚!邪闷心包,如火如焚。舌色干黄唇齿燥,耳聋便泄津枯了!三焦皆病须分晓,究治疗,河间热论宜参考。

石斛 竺黄 连翘 菖蒲 赤苓 北沙参 通草 益元散 茉莉花 竹茹 薄荷叶 芦根 鲜荷叶

紫雪丹,另调服。

暑湿阴分之气,从口鼻肌表而入,寒热,便泄,头胀。拟芬芳逐秽,分消湿热方法。

藿香 川朴 焦六曲 半夏 茯苓 陈皮 泽泻 大腹皮 砂仁 通草

仁渊曰∶两日相合而成暑字,暑为阳邪,行役道途,力作田间,辛苦于烈日之中,受天地炎热之气而病者,名曰伤暑。此外飧凉袭冷,乘风露卧,皆因避暑而感受寒风冷湿之邪,虽病在暑天,名曰暑湿,其与伤炎热之暑不同,不得以暑邪名之。前人有阴暑阳暑之论,皆蛇足也。然盛暑之时,反多阴寒之病者何?盖天地之化,盛极则变,六阳尽泄,一阴早寓乎其中,地上则热,地下已寒,人身小天地,何莫不然!且湿土司令,湿浊为盛,热蒸湿腾,湿热相合,最易感病,故四时之病,惟盛夏为杂,寒湿、热湿、霍乱、泻痢、痧秽、暑风,名目不一,随其所感与其人之本体而变焉,要皆暑天兼有之证,非伤暑热之正病也。然证虽夹杂,要不离太阴阳明脾胃两经。试思夏令用药,不外芳香、辛淡、苦泄,虽有治心,治肺,治肝胆、膀胱,用寒、用热之不侔,莫不为中焦脾胃开脱,不但湿土司令主气使然,以脾胃属土,喜燥恶湿,暑天之病,无有不夹湿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王旭高临证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王旭高临证医案》书籍目录
  1. 暑邪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2. 暑痫《中医词典》
  3. 暑泄《中医词典》
  4. 暑温兼泄泻《医学衷中参西录》
  5. 暑泄《儒门事亲》
  6. 暑温案《丁甘仁医案》
  7. 暑泄秘方《华佗神方》
  8. 暑温、伏暑《温病条辨》
  9. 暑泻《时病论歌括新编》
  10. 暑温、伏暑《温病条辨》
  11. 暑泻《中医名词词典》
  12. 暑温《儿科萃精》
  13. 暑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4. 暑温《时病论》
  15. 暑泻《时病论歌括新编》
  16. 暑温《回春录》
  17. 暑泻《中医词典》
  18. 暑温《温病条辨》
  19. 暑泻《时病论》
  20. 暑温《吴鞠通医案》
  21. 暑疡《中医词典》
  22. 暑温《中医词典》
  23. 暑疡《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24. 暑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25. 暑疡《温热暑疫全书》
  26. 暑温《中医名词词典》
  27. 暑疫《血证论》
  28. 暑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29. 暑月脾燥病《扁鹊心书》
  30. 暑痿《温热暑疫全书》
  31. 暑月伤热《孙真人海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