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天阳明病
血热壮盛之人,遇天时酷蒸,往往以多汗而胃中化燥。始则大便不行,继则口燥饮冷。夏令伏阴之体,饮冷太暴,或且转为下利。究之利者自利,胃中燥实依然不去,故仍宜用大承气汤以下之。予子湘人辛未六月在红十字会治一山东人,亲见之。一剂后,不再来诊,盖已瘥矣。壬申六月,复见此人来诊。诊其脉,洪大而滑疾,已疏大承气汤方治矣。其人曰,去岁之病承先生用大黄而愈,湘人告以亦用大黄,其人欣然持方去,不复来,盖又瘥矣。又江阴街烟纸店主严姓男子,每年七月上旬,大便闭而腹痛,予每用调胃承气汤,无不应手奏效。
【按】此又天时之关系于疾病者也,吾人但知其理足矣。至疏方用药,仍当一以脉证为依归,设在盛夏遇真寒之霍乱证,脉伏肢冷,吾知四逆又为必用之方矣。
曹颖甫曰:以上所列二证不过欲证明至其年月日时复发之理由,而病之变化,要必视其人之本体为断。其人血热过重,则易于化燥,水分过多,则易于化湿,燥热当泻,寒湿当温,诚当如佐景所云矣。

- 暑天阳明病《经方实验录》
- 暑痰《中医词典》
- 暑痿《中医词典》
- 暑嗽《中医词典》
- 暑痿《温热暑疫全书》
- 暑湿瘴《古今医案按》
- 暑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 暑湿眩晕《症因脉治》
- 暑温《中医名词词典》
- 暑湿泄泻《凌临灵方》
- 暑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 暑湿内陷《凌临灵方》
- 暑温《中医词典》
- 暑湿门方(计方二十八条)《脉症治方》
- 暑温《吴鞠通医案》
- 暑湿流注《中医词典》
- 暑温《温病条辨》
- 暑湿秽合邪论《伤寒指掌》
- 暑温《回春录》
- 暑湿秽合邪《温病正宗》
- 暑温《时病论》
- 暑湿腹痛《症因脉治》
- 暑温《儿科萃精》
- 暑湿腹痛《中医词典》
- 暑温、伏暑《温病条辨》
- 暑湿风温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暑温、伏暑《温病条辨》
- 暑湿喘逆《症因脉治》
- 暑温案《丁甘仁医案》
- 暑湿喘逆《中医词典》
- 暑温兼泄泻《医学衷中参西录》
《经方实验录》
- 原序
- 上卷
- 中卷
-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 桂枝加大黄汤证
- 白虎加桂枝汤证
-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小青龙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射干麻黄汤证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证
- 皂荚丸证
- 泽泻汤证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 炙甘草汤证
- 小建中汤证
- 当归建中汤证
- 黄耆建中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芍药甘草汤证
- 中卷结一
- 大陷胸汤证
- 桃核承气汤证
- 抵当汤证
- 抵当丸证
- 白头翁汤证
- 猪胆汁导证
- 麻子仁丸证
- 中卷结二
- 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