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毒条辨四条
温毒条辨第一
温毒初起,烦热恶寒,口渴舌赤,鼻干气燥,咽痛脉数,此邪袭气分。宜用薄荷、连翘、羚角、桑叶、大力、鲜石斛、沙参、杏仁、桔梗、甘草等味,辛凉透泄也。
温毒之起,盖因先伏温邪,后再感温,两温相灼,即无风寒感召,而其病亦能作也。然温上加温,病中添病,其热尤炽,较之冬温更紧一层。故一起便发烦躁,微兼恶寒。夫表里俱热,则口渴舌赤;热邪上壅,则咽痛鼻干。斯邪在气分,宜用薄荷,大力祛风;沙参,桑叶清热;连翘,羚角化热毒,甘草、桔梗利咽喉。慎勿辛温助热,激伤津液,反滋传变也。
温毒条辨第二
温毒汗出热甚,面红唇燥齿枯,舌赤口渴,脉数神昏,此邪留营分。宜用鲜生地,羚角,鲜石斛、元参、银花、桑叶、石膏、鲜菖蒲、青竹叶等味,两清营卫也。
汗出热甚,面红齿枯,舌赤脉数,神志渐昏,乃邪欲入营,故仿玉女煎法,两清心营肺卫,佐以解毒为要。
温毒条辨第三
温毒神昏舌绎,丹疹如锦,烦躁咽痛,鼻媒齿枯,脉数而促,此邪郁内外。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元参、连翘、人中黄、蝉衣、青竹叶、薄荷、牛黄丸等味,凉血清热也。
丹疹咽痛,邪尚在肺:神昏舌绎,邪又犯营。若不清营透邪,病何由解?况鼻煤脉促,阴液大伤,血分被灼,痉厥之变近在目前。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凉血,元参、连翘、人中黄透斑,薄荷、蝉衣透表,牛黄、竹青清心,俾营热转气,以达肌表,则斑可化矣。
温毒条辨第四
温毒烦躁,神昏舌赤,斑疹紫黑,脉促模糊,便闭或泻稀水,此邪瘀血分,漫无泄越。宜用犀角大黄汤加元参心、连翘心、紫草、赤芍,鲜菖蒲,紫雪丹等味,凉血祛瘀也。
前条气血兼病,此条热与血瘀,非徒凉血清热可解。若勿用犀角、生地凉血,大黄逐涤,黄连清心,升麻透斑,元参、连翘化斑,紫草、赤芍行血,紫雪丹清心化毒,俾气血上下一齐分清,否则邪无出路,而势必危矣。再按便闭腹硬,原宜攻下,然亦有下利稀水,而臭秽异常,少腹仍兼硬痛,此仲景所谓协热下利,又谓热结旁流。盖因燥矢坚凝,秽水旁流,水虽下而结矢未下,仍宜调胃承气汤攻之。偿得结矢一下,旁流自也,毌谓大便既泄,而禁甩攻法,学者详之。

- 温毒条辨四条《六因条辨》
- 温毒发颐《友渔斋医话》
- 温毒中《伤寒六书》
- 温毒发斑《温热暑疫全书》
- 温毒中《伤寒六书》
- 温毒发斑《中医词典》
- 温度《实验动物科学》
- 温毒发斑《中医名词词典》
- 温度的控制《临床生物化学》
- 温毒(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温毒《时病论》
- 温度感受器《生理学》
- 温毒《吴鞠通医案》
- 温度循环参数《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温毒《中医词典》
- 温度与温度《物理诊断学》
- 温毒《时病论歌括新编》
- 温法《中医词典》
- 温毒《中医名词词典》
- 温肺《中医词典》
- 温毒《时病论歌括新编》
- 温肺散寒《中医词典》
- 温胆汤(加味温胆汤)《仁术便览》
- 温肺汤《医述》
- 温胆汤(加味温胆汤)《冯氏锦囊秘录》
- 温肺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温胆汤《时方歌括》
- 温肺汤《周慎斋遗书》
- 温胆汤《医方论》
- 温肺汤《是斋百一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