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毒

《时病论》书籍目录

温毒者,由于冬令过暖,人感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出,表里皆热。又有风温、温病、冬温,误用辛温之剂,以火济火,亦能成是病也。其脉浮沉俱盛,其证心烦热渴,咳嗽喉痛,舌绛苔黄,宜用清热解毒法,加甘草桔梗治之。然有因温毒而发斑、发疹、发颐、喉肿等证,不可不知。

盖温热之毒,抵于阳明,发于肌肉而成斑,其色红为胃热者轻也,紫为热甚者重也,黑为热极者危也,鲜红为邪透者吉也。当其欲发未发之际,宜用清凉透斑法治之;如斑发出,神气昏蒙,加犀角元参治之。《心法》云∶疹发营分,营主血,故色红。《棒喝》云∶邪郁不解,热入血络而成疹。疹亦红轻紫重黑危也。虽然邪郁未解,热在营分,但其温毒已发皮毛,与斑在肌肉为大异。盖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所以古人谓斑属足阳明胃病,疹属手太阴肺病,疆界攸分,不容混论,鞠通混而未别,虚谷已驳其非,洵非谬也。

当其欲发未发之时,速用辛凉解表法,加细生地绿豆衣治之,甚者加青黛连翘治之。又有温热之毒,协少阳相火上攻,耳下硬肿而痛,此为发颐之病,颐虽属于阳明,然耳前耳后,皆少阳经脉所过之地,速当消散,缓则成脓为害,宜内服清热解毒法,去洋参麦冬,加马勃青黛荷叶治之;连面皆肿,加白芷漏芦;肿硬不消,加山甲皂刺;外用水仙花根,剥去赤皮与根须,入臼捣烂,敷于肿处,干则易之,俟肤生黍米黄疮为度。又有温热之毒,发越于上,盘结于喉,而成肿痹。《内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也。二经之脉,并络于喉,今温毒聚于此间,则君相之火并起。盖火动则生痰,痰壅则肿,肿甚则痹,痹甚则不通而死矣。急用玉钥匙以开其喉,继以清热解毒法,去洋参、麦冬,加僵蚕桔梗牛蒡射干治之。

温毒之病,变证极多,至于斑、疹、颐、喉,时恒所有,故特表而出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时病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时病论》书籍目录
  1. 温毒《时病论》
  2. 温毒《吴鞠通医案》
  3. 温毒(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4. 温毒《中医词典》
  5. 温毒发斑《中医名词词典》
  6. 温毒《时病论歌括新编》
  7. 温毒发斑《中医词典》
  8. 温毒《中医名词词典》
  9. 温毒发斑《温热暑疫全书》
  10. 温毒《时病论歌括新编》
  11. 温毒发颐《友渔斋医话》
  12. 温胆汤(加味温胆汤)《仁术便览》
  13. 温毒条辨四条《六因条辨》
  14. 温胆汤(加味温胆汤)《冯氏锦囊秘录》
  15. 温毒中《伤寒六书》
  16. 温胆汤《时方歌括》
  17. 温毒中《伤寒六书》
  18. 温胆汤《医方论》
  19. 温度《实验动物科学》
  20. 温胆汤《医方考》
  21. 温度的控制《临床生物化学》
  22.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3.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4.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5. 温度感受器《生理学》
  26.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7. 温度循环参数《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28. 温胆汤《医述》
  29. 温度与温度《物理诊断学》
  30. 温胆汤《删补名医方论》
  31. 温法《中医词典》

《时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