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吐法
吐者,治上焦也。胸次之间,咽喉之地,或有痰、食、痈脓,法当吐之。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已。然有当吐不吐误人者,有不当吐而吐以误人者,有当吐不可吐而妄吐之以误人者,亦有当吐不可吐而又不可以不吐,吐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即如缠喉、锁喉诸症,皆风痰郁火壅塞其间,不急吐之,则胀闭难忍矣。又或食停胸膈消化弗及,无由转输,胀满疼痛者,必须吐之,否则胸高满闷,变症莫测矣。又有停痰蓄饮阻塞清道,日久生变,或妨碍饮食,或头眩心悸,或吞酸嗳腐,手足麻痹,种种不齐,宜用吐法导祛其痰,诸症如失。又有胃脘痈,呕吐脓血者,经云∶呕家有脓,不须治呕,脓尽自愈。凡此皆当吐而吐者也。
然亦有不当吐而吐者何也?如少阳中风,胸满而烦,此邪气而非有物,不可吐,吐则惊悸也。又少阴病,始得之,手足厥冷,饮食入口则吐,此膈上有寒饮,不可吐也。病在太阳不可吐,吐之则不能食,反生内烦。虽曰吐中有散,然邪气不除,已为小逆也。此不当吐而吐者也。
然又有当吐不可吐者何也?盖凡病用吐,必察其病之虚实;因人取吐,先察其人之性情不可误也。夫病在上焦可吐之症,而其人病势危笃,或老弱气衰者,或体质素虚,脉息微弱者,妇人新产者,自吐不止者,诸亡血者,有动气者,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者,皆不可吐吐之则为逆候,此因其虚而禁吐也。若夫病久之人,宿积已深,一行吐法,心火自降,相火必强,设犯房劳,转生虚症,反难救药。更须戒怒凝神,调息静养,越三旬而出户,方为合法。若其人性气刚暴,好怒喜淫,不守禁忌,将何恃以无恐?此又因性情而禁吐也。所谓当吐不可吐者此也。
然有不可吐,而又不得不吐者何也?病患脉滑大,胸膈停痰,胃脘积食,非吐不除,食用瓜蒂散与橘红淡盐汤,痰以二陈汤,用指探喉中而出之。体质极虚者,或以桔梗煎汤代之斯为稳当。而予更有法焉,予尝治寒痰闭塞,厥逆昏沉者,用半夏、橘红各八钱,浓煎半杯,和姜汁成一杯,频频灌之,痰随药出,则拭之,随灌随吐,随吐随灌,少顷痰开药下其人即苏。如此者甚众。又尝治风邪中脏将脱之证,其人张口痰鸣,声如曳锯,溲便自遗者,更难任吐,而稀涎、皂角等药,既不可用,亦不暇用,因以大剂参、附、姜、夏,浓煎灌之,药随痰出,则拭之,随灌随吐,随吐随灌,久之药力下咽,胸膈流通,参、附大进,立至数两,其人渐苏,一月之间参药数斤,遂至平复,如此者又众。又尝治风痰热闭之症,以牛黄丸,灌如前法。颈疽内攻,药不得入者,以苏合香丸,灌如前法。风热不语者,以解语丹,灌如前法。中暑不醒者,以消暑丸,灌如前法。中恶不醒者,以前项橘、半、姜汁,灌如前法。魇梦不醒者,以莲须、葱白煎酒,灌如前法。自缢不醒者,以肉桂三钱煎水,灌如前法。喉闭喉风,以杜牛膝捣汁,雄黄丸等,灌如前法,俱获全安,如此者又众。更有牙关紧急,闭塞不通者,以搐鼻散,吹鼻取嚏,嚏出牙开,或痰或食,随吐而出,其人遂苏,如此者尤众。盖因证用药,随药取吐,不吐之吐,其意更深。此皆古人之成法,而予稍为变通者也。昔仲景治胸痛不能食,按之反有涎吐,下利日数十行,吐之利则止,是以吐痰止利也。丹溪治妊妇转脬,小便不通,用补中益气汤,随服而探吐之,往往有验,是以吐法通小便也。华佗以醋蒜吐蛇,河涧以狗油、雄黄同瓜蒂以吐虫而通膈,丹溪又以韭汁去瘀血以治前症。由此观之,症在危疑之际,古人恒以涌剂,尽其神化莫测之用,况于显然易见者乎!则近世医者,每将此法置之高阁,亦似汗下之外,并无吐法,以致病中常有自呕、自吐而为顺症者,见者惊,闻者骇,医家亦不论虚实而亟亟止之,反成坏病,害人多矣。吁,可不畏哉!

- 论吐法《医学心悟》
- 论吐法《丹溪心法》
- 论吐沫《原要论》
- 论吐法《医学集成》
- 论吐痰《原要论》
- 论吐(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论吐泻(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论吐《景岳全书》
- 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偷针眼《原机启微》
- 论退翳之法《眼科秘诀》
- 论痛痒《冯氏锦囊秘录》
- 论退针《针灸易学》
- 论痛《疡科纲要》
- 论臀痈《外科枢要》
- 论痛《内经评文》
- 论脱肛《外科枢要》
- 论痛《外科证治全书》
- 论脱疽《外科枢要》
- 论痛《外科理例》
- 论外疡补益之剂《疡科纲要》
- 论痛《冯氏锦囊秘录》
- 论外疡理湿之剂《疡科纲要》
- 论痛《灵枢悬解》
- 论外疡清热之剂《疡科纲要》
- 论痛《黄帝内经·灵枢》
- 论外疡提脓托毒之剂《疡科纲要》
- 论瞳子散大《原机启微》
- 论外疡温养之剂《疡科纲要》
- 论童壮《广嗣要语》
- 论外疡治痰之剂《疡科纲要》
《医学心悟》
- 序
- 自序
- 凡例
- 卷一
- 医中百误歌
- 保生四要
- 治阴虚无上妙方
- 人参果
- 医有彻始彻终之理
- 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
- 火字解
- 脉法金针
-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 医门八法
- 伤寒纲领
- 伤寒主治四字论
- 经腑论
- 阴证有三说
- 论疫
- 六气相杂须辩论
- 论中风
- 中风寒热辨
- 中风不语辨
- 中风类中辨证法
- 杂症主治四字论
- 入门辨证诀
- 卷二
- 伤寒类伤寒辨
- 伤寒六经见证法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太阳腑病
- 阳明腑病
- 论里中之里
- 复论阳明本证用药法
- 论阳明兼证用药法
- 合病并病
- 直中三阴诸证
- 两感
- 伤寒兼症
- 咳嗽
- 止嗽散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咽痛
- 伤寒吐血
- 犀角地黄汤
- 衄
- 便脓血
- 蓄血
- 桃核承气汤
- 抵当汤
- 动阴血
- 鼻鼾鼻鸣
- 不能言及语言难出
- 葳蕤汤
- 温疟
- 身重难转侧
- 发黄
- 栀子柏皮汤
- 茵陈蒿汤
- 茵陈五苓散
- 茵陈术附汤
- 痉
- 加减小续命汤
- 三一承气汤
- 斑疹
- 三黄解毒汤
- 犀角大青汤
- 结胸痞气
- 小陷胸汤
- 大陷胸汤
- 半夏泻心汤
- 白散
- 枳实理中丸
- 脏结
- 振战栗
- 筋惕肉
- 真武汤
- 义手冒心
- 惊悸
- 小便不利
- 遗溺
- 呃逆
- 扁鹊丁香散
- 懊
- 栀子豉汤
- 郁冒
- 导赤散
- 奔豚
- 身热恶寒身寒恶热
- 风温湿温
- 风湿相搏
- 劳复、食复、女劳复
- 人参三白汤
- 阴阳易
- 狐惑
- 雄黄丸方
- 阳毒阴毒
- 栀子汤
- 百合病
- 百合知母汤方
- 坏病
- 羊肉汤方
- 热入血室
- 阴躁似阳躁
- 阳厥似阴厥
- 肿
- 除中
- 气上冲心
- 瓜蒂散
- 姜附汤
- 桂枝附子汤
- 甘草附子汤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十枣汤
- 人参膏
- 当归补血汤
- 酸枣仁汤
- 小青龙汤
- 桂枝甘草汤
- 卷三
- 中风门
- 类中风
- 伤暑(霍乱、搅肠痧
- 疫疠
- 虚劳
- 咳嗽
- 喘
- 吐血
- 头痛
- 心痛
- 胸痛
- 胁痛
- 胃脘痛
- 腹痛
- 小腹痛
- 身痛
- 肩背臂膊痛
- 腰痛
- 痹(鹤膝风)
- 痿
- 脚气
- 疠风
- 噎膈
- 痢疾
- 泄泻
- 疟疾
- 论水肿鼓胀
- 水肿
- 鼓胀
- 积聚
- 疝气
- 痰饮
- 呕吐哕、呃逆
- 三消
- 热淋
- 小便不通
- 大便不通
- 小便不禁
- 便血
- 尿血
- 卷四
- 遗精
- 赤白浊
- 黄疸
- 不能食
- 不得卧
- 自汗盗汗
- 癫狂痫
- 惊悸恐
- 眩晕
- 健忘
- 嘈杂
- 咽喉(口舌齿唇)
- 目
- 面
- 瘰
- 鼻
- 耳
- 痔疮
- 内痈
- 诸虫
- 五绝
- 月经不调
- 室女经闭成损
- 暴崩下血
- 带下
- 求嗣
- 转女为男说
- 诊妇人有孕法
- 验胎法
- 食忌
- 药忌
- 恶阻
- 胎动不安
- 胎漏
- 子悬(子眩
- 胎不长
- 半产
- 子烦
- 子痫
- 子鸣
- 子喑
- 孕妇内痈
- 鬼胎(梦与鬼交
- 热病胎损
- 娠妊小便不通转胞胞损
- 胎水肿满
- 乳自出
- 临产将护法
- 十产论
- 交骨不开产门不闭
- 胞衣不下
- 产后将护法
- 产后血晕
- 产后不语
- 产后发热
- 产后颠狂
- 心神惊悸
- 汗多变痉
- 产后身痛
- 产后腰痛
- 恶露不绝
- 产后心腹诸痛
- 蓐劳
- 喘促
- 鼻黑鼻衄
- 产后乳疾
- 乳痈乳岩
- 妇人隐疾
- 卷五
- 外科十法
- 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