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吐法
吐者,治上焦也。胸次之间,咽喉之地,或有痰食痈脓,法当吐之。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已。
然有当吐不吐误人者;有不当吐而吐以误人者;有当吐不可吐而妄吐之以误人者;亦有当吐不可吐,而又不可以不吐,吐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即如缠喉锁喉诸症,皆风痰郁火壅塞其间,不急吐之,则胀闭难忍矣。
又或食停胸膈,消化弗及,无由转输,胀满疼痛者,必须吐之,否则胸鬲满闷,变症莫测矣。又有停痰蓄饮阻塞清道,日久生变,或防碍饮食,或头眩心悸,或吞酸嗳腐,手足麻痹,种种不齐,宜用吐法导其痰,诸症如失。又有胃脘痈,呕吐脓血者,经云:呕家有脓,不须治呕,脓尽自愈。凡此皆当吐而吐者也。
然亦有不当吐而吐者,何也?如少阳中风,胸满而烦,此邪气而非有物,不可吐,吐则惊悸也。又少阴病,始得之,手足厥冷,饮食入口则吐,此膈上有寒饮,不可吐也。病在太阳不可吐,吐之则不能食,反生内烦。虽曰吐中有散,然邪气不除已为小逆也。此不当吐而吐者也。
然又有当吐不可吐者,何也?盖凡病用吐,必察其病之虚实。因人取吐,先察其人之性情,不可误也。夫病在上焦,可吐之症。而其人病势危笃,或老弱气衰者,或体质素虚、脉息微弱者,妇人新产者,自吐不止者,诸亡血者,有气动者、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者,皆不可吐,吐之则为逆候。此因其虚而禁吐也。若夫病久之人,宿积已深,一行吐法,心火自降,相火必强。
设犯房劳,转生虚症,反难救药,更须戒恕。凝神调息静养,越三旬而出户,方为合法。如其人性气刚暴,好怒喜淫不守禁忌,将何恃以无恐,此又因性情而禁吐也。所谓当吐不可吐者,此也。
然有不可吐而又不得不吐者,何也?病人脉滑大,胸膈停痰,胃脘积食,非吐不除。食用瓜蒂散与桔红淡盐汤,痰以二陈汤,用指探喉中而出之。体质极虚者,或以桔梗煎汤代之,斯为稳当。而予更有法治焉,予尝治寒痰闭塞,厥逆昏沉者,常用半夏桔红各八钱,浓煎半杯,和姜汁成一杯,频频灌之,痰随药出,则拭之。随灌随吐,随吐随灌。少顷,痰开药下,其人即苏,如此者甚众。又尝治风邪中脏将脱之症,其人张口痰鸣,声如曳锯,溲便自遗者,更难任治,皂角等药切不可用,亦不暇用。因以大剂参、附、姜、夏、浓煎灌之,药随痰出,则拭之。随灌随吐,随吐随灌。久之,药力下咽,胸膈流通,参附大进,立至数两,其人渐醒。一月之间,参药数斤,遂至平复,如此者,又众。又尝治风痰热闭之症,以牛黄丸灌如前法;颈疽内攻,药不得入者,以苏藿香丸灌如前法;风热不语者,以解语丹灌如前法;中暑不醒者,以消暑丸灌如前法;中恶不醒者,以前项桔半姜汁灌如前法;魔梦不醒者,以连须葱白煎酒灌如前法;自缢不醒者,以肉桂三钱煎水灌如前法;喉闭喉风,以鲜杜牛膝捣汁、雄黄丸等灌如前法,俱获全安,如此者又众。更有牙关紧急,闭塞不通者,以搐鼻散吹鼻取嚏。嚏出牙开,或痰或食,随吐而出,其人遂苏,如此者尤众。盖用药随药取吐,不吐之吐,其意更深。此皆古人之成法,而予稍为变通者也。昔仲景治胸痛不能食,按之反有涎吐,下利日数十行,吐之则利止,是以吐痰止利也。丹溪治孕妇转脬(脬,音pāo,膀胱。),小便不通,用补中益气汤,随服而探吐之,往往有验,是以吐法通小便也。华佗以醋蒜吐蛇;河间以狗油、雄黄、同瓜蒂以吐虫而通膈;丹溪又以韮汁去瘀血,以治前症。由此观之,症在危险之际,古人恒以通剂,尽其神化莫测之用。
况于显然易见者乎则甚矣。吐法之宜讲也。
近世医者每将此法置之高阁,亦似汗下之外并无吐法,以致病中常有自吐自呕而为顺症者,见者惊,闻者骇。医家亦不论虚实,而亟亟止之,反成坏病,害人多矣。
吁,可不畏哉?

- 论吐法《医学集成》
- 论吐(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论吐法《丹溪心法》
- 论吐《景岳全书》
- 论吐法《医学心悟》
- 论偷针眼《原机启微》
- 论吐沫《原要论》
- 论痛痒《冯氏锦囊秘录》
- 论吐痰《原要论》
- 论痛《疡科纲要》
- 论吐泻(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论痛《内经评文》
- 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痛《外科证治全书》
- 论退翳之法《眼科秘诀》
- 论痛《外科理例》
- 论退针《针灸易学》
- 论痛《冯氏锦囊秘录》
- 论臀痈《外科枢要》
- 论痛《灵枢悬解》
- 论脱肛《外科枢要》
- 论痛《黄帝内经·灵枢》
- 论脱疽《外科枢要》
- 论瞳子散大《原机启微》
- 论外疡补益之剂《疡科纲要》
- 论童壮《广嗣要语》
- 论外疡理湿之剂《疡科纲要》
- 论同天符同岁会《古今医统大全》
- 论外疡清热之剂《疡科纲要》
- 论同身寸《针灸资生经》
- 论外疡提脓托毒之剂《疡科纲要》
《医学集成》
- 清·刘清臣
- 叙
- 自叙
- 凡例
- 医学集成卷一
- 阴阳诸论
- 天地阴阳
- 人身阴阳
- 病有阴阳
- 药有阴阳
- 阴虚证论
- 阳虚证论
- 先天解说
- 后天解说
- 丹田解说
- 五行生克
- 五脏六腑
- 脏腑表里
- 脏腑所属
- 足六经辨
- 手六经辨
- 十二经络
- 寸关尺解
- 六部脉解
- 脉定至数
- 脉定权衡
- 浮沉统属(崔氏)
- 迟数统属
- 滑涩统属
- 诸脉主病
- 预卜生机
- 表里解说
- 脉分阴阳
- 五运所化
- 六气分司
- 司天在泉
- 手掌图示
- 值年用药
- 五行本体
- 望闻问切杨氏
- 望色知顺逆
- 闻声知虚实
- 问证知标本
- 切脉要法
- 脉义总论
- 六脉真辨
- 群方备载
- 余批景岳
- 入门看病
- 治病要诀
- 伤寒伤风辨
- 舌辨阴阳水枯三证
- 伤寒瘟疫受病不同辨
- 伤寒瘟疫脉息不同辨
- 伤寒瘟疫病证不同辨
- 伤寒瘟疫治法不同辨
- 阴阳表里辨
- 内伤外感辨
- 看病歌诀
- 看妇女歌
- 看小儿歌
- 分类用药歌
- 五脏补泻凉散
- 六经引药
- 用药如用兵
- 医学集成卷一跋
- 医学集成卷二
- 医学集成卷三
- 头痛
- 眩晕
- 肩背痛
- 臂痛
- 胃痛
- 胁痛
- 腰痛
- 腹痛
- 筋骨痛
- 霍乱
- 泄泻
- 虚损
- 水肿
- 黄疸
- 发热
- 厥证
- 汗证
- 心跳
- 惊悸
- 健忘
- 不寐
- 痉证
- 痹证
- 痿证
- 脚气
- 淋证
- 浊证
- 疝气
- 遗精
- 小便闭
- 大便闭
- 痔漏
- 脱肛
- 调经
- 经闭
- 崩漏
- 带证
- 求嗣
- 妊娠
- 临产
- 产后
- 乳证
- 妇人隐疾
- 小儿
- 痘证
- 麻疹
- 疮证
- 六经见证加药
- 杂治
- 补遗各方
- 医家备用
- 医学集成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