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温病辨(四则)
伤寒邪从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于足太阳.温病邪从经络及口鼻而入.自上而下.始于手太阴.寒为阴邪.阴盛必伤阳.故首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而为头痛身热项强脊痛等证.以阴盛伤人之阳也.温为阳邪.阳盛必伤阴.故首郁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等证.以阳盛伤人之阴也.知此阴阳两大法门.则伤寒温病之辨自 然于心目矣.伤寒初病.身虽发热.一二日内必不烦渴.左手之脉必紧盛倍于右手.温病身一热即口燥咽干而渴.右手之脉洪大倍于左手.冬温初起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与伤寒证太阳中风无异.此处最易相混.但伤寒中风脉浮缓.中寒脉浮紧此则不缓不紧而动数.且有口渴及午后热甚等证.与伤寒判然不同.至春夏时天气渐暖.则只有温病.绝无伤寒.更不难知矣.伤寒病六经递传.或汗或下.邪退即愈.温病则传变不常.不能一发便尽.有得汗热退.二三日复热如前者.有得下里和.二三日复见表热者.有表和复见里证者.总由邪气未尽之故.宜随其见证.细心体认.根据法疗治.方不致误.不可一见变证.遽尔张皇.胡疑乱猜.以致误人性命也.

- 伤寒温病辨(四则)《温病指南》
- 伤寒望色《冯氏锦囊秘录》
- 伤寒温病附方《顾松园医镜》
- 伤寒亡阴《中医词典》
- 伤寒温病热病说《医经溯洄集》
- 伤寒亡阳《中医词典》
- 伤寒温疟证《伤寒九十论》
- 伤寒豌豆疮候《诸病源候论》
- 伤寒温热时疫论《胎产心法》
- 伤寒豌豆疮后灭瘢候《诸病源候论》
- 伤寒温热时疫论《妇科秘书》
- 伤寒脱血非血痢《轩岐救正论》
- 伤寒温热延医论《研经言》
- 伤寒吐血秘方《华佗神方》
- 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温病正宗》
- 伤寒吐血候《诸病源候论》
- 伤寒温疫《千金翼方》
- 伤寒吐血《奇效简便良方》
- 伤寒温疫论一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伤寒吐血《医学心悟》
- 伤寒瘟疫《医学三字经》
- 伤寒吐血《圣济总录》
- 伤寒瘟疫(附冒风寒方)《经验丹方汇编》
- 伤寒吐五十二法《针灸神书》
- 伤寒瘟疫病证不同辨《医学集成》
- 伤寒吐唾血及下血方三首《外台秘要》
- 伤寒瘟疫脉息不同辨《医学集成》
- 伤寒吐逆候《诸病源候论》
- 伤寒瘟疫受病不同辨《医学集成》
- 伤寒吐蛔发呃《轩岐救正论》
- 伤寒瘟疫治法不同辨《医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