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痢疾

《气功外气疗法》书籍目录

【病因】

(一)湿热痢:感受暑湿热邪,内伤饮食生冷,凝滞胃肠,积湿蕴热,邪积交阻,肠腑气血受伤而下痢。

(二)寒湿痢:暑季贪凉受寒,恣食生冷不洁之物,致寒湿不化,滞积肠腑而成滞下。

(三)休息痢:痢疾久延,邪仍未净,中气虚弱,脾胃运化失职,或伤及本元,肾气亦虚,正虚邪恋,则成休息痢。

【症状】

(一)湿热痢: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脉滑数,苔黄腻,平掌测试检查:腹部多有沉滞、燥热、重胀的气感。

(二)寒湿痢:下痢粘滞白冻,喜暖畏寒,胸脘痞闷,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数或迟。平掌测试检查:腹部多有密集、寒凉、麻胀、阻滞的气感。

(三)休息痢:下痢久延不愈,屡发屡止,倦怠嗜卧,临厕腹痛里急,舌质淡苔腻,脉濡细或虚大。平掌测试检查:腹部多有稀疏,麻或密集而凉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先点揉脾俞、胃俞、大肠俞开通背部俞穴;再以右手中指按揉阑门穴,以左手中指按鸠尾穴开通此处气机,并按揉中脘、天枢、关元等穴。

2.以中指独立式,用震颤法在中脘、天枢、关元发气各14息。摩腹36次(虚补实泻)。

3.以平掌式,用推拉旋引手法右旋导气,然后再左旋导气,左右各导引81息。

4.以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向脾俞、胃俞、大肠俞发气,并顺足太阳膀胱经向下肢导引经气。

加减:寒湿痢者,加热导气法;湿热痢者,加冷导气法;休息痢者,加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向丹田、命门、胃俞、脾俞发气,并向下肢导引经气,使其平衡。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合谷、天枢、上巨虚。然后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旋引手法导邪气从合谷、上巨虚出。

(三)辅助练功:

1.导气自转功:仰卧,放松,入静,调均呼吸,舌抵上腭。以肚脐为中心,吸气时运动腹肌,以意领气,从右下腹向上向左;呼气时再向下向右,旋转81圈。圆圈自脐向外逐渐扩大,至腹侧为止。然后再以同法向反方向旋转,自腹侧至脐中81圈。开始用呼吸、腹肌导引,熟练后用意念导引即可。休息痢照上法练,寒湿痢只左转81息,湿热痢只右转81息。

2.涤秽功:坐式或卧式,全身放松,舌抵上腭,两目微闭,呼吸调匀。然后意想真气从胃口旋入,凭虚而行,将真气运归大肠,驱动大肠寒热毒垢之秽气,由左绕右,迴旋九曲,将秽浊之气旋转送出谷道。然后吸气提肛,使谷道闭塞,再自右而左,反方向九旋出胃口,共5~10次。做完意守丹田片刻,使真气收归气海,以还本原。再轻揉腹部收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气功外气疗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气功外气疗法》书籍目录
  1. 痢疾《气功外气疗法》
  2. 痢疾《景岳全书》
  3. 痢疾《傅青主男科》
  4. 痢疾《中医名词词典》
  5. 痢疾《傅青主男科》
  6. 痢疾《医学集成》
  7. 痢疾《中医词典》
  8. 痢后肿候《诸病源候论》
  9. 痢疾《产宝》
  10. 痢后虚羸候《诸病源候论》
  11. 痢疾《慎疾刍言》
  12. 痢后虚烦候《诸病源候论》
  13. 痢疾《麻疹备要方论》
  14. 痢后心下逆满候《诸病源候论》
  15. 痢疾《麻疹阐注》
  16. 痢后痿《中医词典》
  17. 痢疾《医学传灯》
  18. 痢后脱肛《奇方类编》
  19. 痢疾《医宗金鉴》
  20. 痢后脱肛《圣济总录》
  21. 痢疾《医宗金鉴》
  22. 痢后呕哕《女科证治准绳》
  23. 痢疾《医述》
  24. 痢后呕哕《证治准绳·女科》
  25. 痢疾《医述》
  26. 痢后腹痛候《诸病源候论》
  27. 痢疾《寿世保元》
  28. 痢后风《续名医类案》
  29. 痢疾《寿世保元》
  30. 痢后风《中医词典》
  31. 痢疾《古今医鉴》

《气功外气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