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后风
孙文垣治程氏子,年十五,夏月患痢。医治弥月,痢止而筋骨肿痛,痛处发热,昼轻夜重,肌肉消,饮食减。有作白虎历节风治者,有作鹤膝鼓槌风治者,痛甚。诊之,脉皆细涩,曰∶此痢后风也。盖由治痢不善,以致寒湿秽瘀凝滞经络,日久血气为痛所伤。此症虚虚实实,极难认,处方亦不易。欲补虚则肿愈剧,欲疏通则痛愈甚,惟《局方》大防风汤可用。防风、熟地、黄 、人参、白芍、当归、杜仲各一钱,白术一钱五分,羌活、牛膝、甘草、茴香各五分,川芎七分,加姜三片,服三十帖而安。
陈三农治一士,痢后腰腿挛痛,不能俯仰。此肾虚风寒湿所乘也,用独活寄生汤二剂愈。

- 痢后风《续名医类案》
- 痢后风《中医词典》
- 痢后腹痛候《诸病源候论》
- 痢后不能食候《诸病源候论》
- 痢后呕哕《证治准绳·女科》
- 痢谷道肿痛候《诸病源候论》
- 痢后呕哕《女科证治准绳》
- 痢风《中医词典》
- 痢后脱肛《圣济总录》
- 痢方《宁坤秘籍》
- 痢后脱肛《奇方类编》
- 痢部《本草易读》
- 痢后痿《中医词典》
- 痢病《古今医鉴》
- 痢后心下逆满候《诸病源候论》
- 痢(余见泻)《针灸资生经》
- 痢后虚烦候《诸病源候论》
- 痢(经谓之肠,后人又名滞下。)《顾松园医镜》
- 痢后虚羸候《诸病源候论》
- 痢《陈氏幼科秘诀》
- 痢后肿候《诸病源候论》
- 痢《金匮钩玄》
- 痢疾《医学集成》
- 痢《也是山人医案》
- 痢疾《中医名词词典》
- 痢《瘴疟指南》
- 痢疾《景岳全书》
- 痢《医学真传》
- 痢疾《气功外气疗法》
- 痢《叶天士医案精华》
- 痢疾《傅青主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