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痢有数种,误治则生死立判。凡脾气不实,饮食不化,昼夜无度,无红白积者,此为脾泻,其方不一,当随症施治。若伤寒传入阴经,下痢清谷,脉微厥冷,此为纯阴之危症,非参、附、干姜不治,患此者绝少。若夫夏秋之月,暑邪入腑,脓血无度,此名滞下;全属暑热之毒,蒸肠烂胃,与阴寒之痢,判若水火。仲景以黄芩汤为主而因症加减,此千古不易之法。今乃以暑毒热痢,俱用附、桂、姜、茸,始则目赤、舌焦,号痛欲绝,其色或变如豆汁,或如败肝,热深厥深,手足逆冷,不知其为热厥,反信为真寒,益加桂、附,以至胃烂肠裂,哀号宛转,如受炮烙之刑而死。我见甚多,惟有对之流涕。更有用六味汤及参、 等补药者,于久痢虚乏之人,或有幸中,若邪气未清,非成痼疾,即至不救。盖治痢之方甚多,博考古书,自能穷其变化,何得以不入痢症之药,每投必误也。

- 痢疾《慎疾刍言》
- 痢疾《产宝》
- 痢疾《麻疹备要方论》
- 痢疾《中医词典》
- 痢疾《麻疹阐注》
- 痢疾《傅青主男科》
- 痢疾《医学传灯》
- 痢疾《傅青主男科》
- 痢疾《医宗金鉴》
- 痢疾《气功外气疗法》
- 痢疾《医宗金鉴》
- 痢疾《景岳全书》
- 痢疾《医述》
- 痢疾《中医名词词典》
- 痢疾《医述》
- 痢疾《医学集成》
- 痢疾《寿世保元》
- 痢后肿候《诸病源候论》
- 痢疾《寿世保元》
- 痢后虚羸候《诸病源候论》
- 痢疾《古今医鉴》
- 痢后虚烦候《诸病源候论》
- 痢疾《济阴纲目》
- 痢后心下逆满候《诸病源候论》
- 痢疾《济阴纲目》
- 痢后痿《中医词典》
- 痢疾《万病回春》
- 痢后脱肛《奇方类编》
- 痢疾《万病回春》
- 痢后脱肛《圣济总录》
- 痢疾《幼幼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