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
【位置】丹田有上、中、下三个。下丹田又称气海、神炉、天根等,在脐下1.3寸,向内3寸处。中丹田又叫黄庭、上金、玄窍,在膻中穴内3寸处。上丹田又叫干顶、天谷、内院、泥丸,在印堂穴内3寸处。《大成捷要》认为穴位的大小是“方圆一寸二分,虚间一穴”。有人也认为丹田是指人身体的三个部位,即下丹田在会阴穴至气海之间,中丹田在神阙至膻中之间,上丹田在两眉间至额颅之间。
【应用】丹田是练气功培养真气和凝聚真气,筑基通周天,气行任脉的重要穴位。又是发放外气以激发、调整病人气机的重要位置。
(一)下丹田为气功练精化气,意守的重要穴位,古人有“凝神入气穴”之说,即意守下丹田的练气方法。用外气调整患者逆乱的气机时,必引导其气归于丹田,这叫引气归原。向下丹田发气有鼓舞、激发、聚练气机,驱除邪气的作用。
(二)中丹田为气功练气化神的地方。练功或外气导引气机,若不得法而使气上逆于中丹田,凝聚而不散,常可引起胸闷、胸痛、憋气等症。
(三)上丹田是气功练神还虚之处。意守上丹田可以益智,能开发人脑的潜能。但功夫不到或处理不当,意守此处常可引起头痛、头晕。从印堂穴,以震颤手法向上丹田发放外气,有催眠、安神、调整上焦气机的作用。但用三点拉线法发气,常可引起病人头晕、头昏、或昏厥等症状,应当注意。

- 丹田《气功外气疗法》
- 丹田《中医名词词典》
- 丹田《中医词典》
- 丹天《中医词典》
- 丹田解《三指禅》
- 丹黍米《名医别录》
- 丹田解说《医学集成》
- 丹黍米《证类本草》
- 丹痛《证治准绳·幼科》
- 丹黍米《本草易读》
- 丹徒县吴晴椒内治效《仿寓意草》
- 丹黍米《本草衍义》
- 丹徒赵克宣序《四圣心源》
- 丹黍米《新修本草》
- 丹徒赵克宜序《四圣心源》
- 丹黍米《饮膳正要》
- 丹溪《相火篇》辩《医旨绪余》
- 丹黍米《千金翼方》
- 丹溪参补陈氏痘疹论《张氏医通》
- 丹石中毒《中医词典》
- 丹溪方《冯氏锦囊秘录》
- 丹石散《是斋百一选方》
- 丹溪方《冯氏锦囊秘录》
- 丹石毒上攻目《圣济总录》
- 丹溪咳血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丹石毒《续名医类案》
- 丹溪咳血方《医方考》
- 丹生口诀《女丹合编选注》
- 丹溪脱肛方《医方考》
- 丹痧烂喉《中医词典》
- 丹溪翁传《丹溪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