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

《气功外气疗法》书籍目录

【病因】多由起居失调;卫气不固,腠理空疏,或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涉水冒寒,久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三气乘虚侵入,经络闭阻,发为风寒湿痹

【症状】

(一)行痹:肢体上下、左右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平掌测试检查:疼痛部位多有麻、胀、密集的气感。

(二)痛痹:遍身或局部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冷更剧,苔白,脉弦紧。平掌测试检查:疼痛关节处多有寒凉、密集、阻滞的气感。

(三)着痹:肌肤麻木,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易受阴雨气候的影响而发作,脉濡缓,苔白腻。平掌测试检查:疼痛关节处多有寒凉,阻滞,密集,胀麻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点揉大椎、肺俞、命门、丹田。

2.患者站位,以平掌式,用推拉颤引手法向大椎、命门、丹田发气,激发气机,使其产生自发动功。若无自发动象,则自风门、天宗导引足太阳膀胱经及手太阳小肠经经气,使其上下平衡。

3.以循经、远道、患部取穴,然后在局部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并顺经向肢体远端导引邪气,排除体外,患者在呼气时,亦同时意想从远端排出邪气。如膝关节痹症,先按揉推膝眼、梁丘、膝阳关、阴陵泉;然后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向下肢远端导引经气,使风寒湿邪从隐白、大敦排出。

(二)气功针刺:根据患病部位以循经的远道、邻近、局部取穴,将毫针刺入所取穴位。以龙含式,用拉旋引手法发气于所取的穴位上,从痛点或顺经向远端导邪气外出。如踝部痹症,取申脉、照海、阿是穴、昆仑、丘墟等。

(三)辅助练功:

1.排风寒湿功:松静站立,两手下按,膝微屈,微闭双目,舌抵上腭。先吸一口气入丹田;呼气时意想真气从丹田而出顺经直达痹痛之部位,驱动邪气从远端或局部的穴位上排出,做81息。

2.六段功:

(1)伸手关洞门:两脚与肩宽,脚尖内叩,成内八字形,腰腿伸直,两目平视,意守丹田,自然呼吸。两手掌心向下,沿腹胸两侧慢慢提起至胸前两侧,再向胸前方慢慢推出,状如关门;然后两腕十指齐用力向前挣动两臂的筋10次。

(2)分手耸肩:两臂从前势转为侧平举,掌心向上,状如担担,两臂齐动,后伸耸肩10次。

(3)轻按葫芦:两手由前势收回胸前,然后上肢自然下垂,掌心向下,手指向两侧,手掌背屈,用力下按10次。

(4)下腰摸丹:两腿保持正直,上体前倾弯腰下屈,两手掌心向下,左右交互向下按摸10次。

(5)双手托太行:两手由前势变成掌心向上,如捞物状,慢慢向上提至胸部膻中处,翻掌上托至头顶,两臂伸直相距如肩宽;然后用力上托10次。

(6)左右抓带:两手由前势变为轻握拳,先从左手向前下方伸,用力如抓物状;然后收回胸侧,再换右手抓。左右手如此交替,各抓10次。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气功外气疗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气功外气疗法》书籍目录
  1. 痹症《气功外气疗法》
  2. 痹症《中医名词词典》
  3. 痹症《证治汇补》
  4. 痹证诸方《医门法律》
  5. 痹症《医学实在易》
  6. 痹证析微论《叶选医衡》
  7. 痹症《医门补要》
  8. 痹证日久,药后渐虚《名师垂教》
  9. 痹症《针灸学》
  10. 痹证门(十一则)《辨证录》
  11. 痹症《灸法秘传》
  12. 痹证论《症因脉治》
  13. 痹症寒湿与风乘《医学传心录》
  14. 痹证方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15. 痹症论治《类证治裁》
  16. 痹证辨治举要《名师垂教》
  17. 痹症脉候《类证治裁》
  18. 痹证《回春录》
  19. 痹症门诸方《校注医醇剩义》
  20. 痹证《医学摘粹》
  21. 痹症统论《金匮翼》
  22. 痹证《医学摘粹》
  23. 痹症有瘀血说《医林改错》
  24. 痹证《明医指掌》
  25. 痹症章《医学妙谛》
  26. 痹证《类经》
  27. 碧海水《证类本草》
  28. 痹证《全生指迷方》
  29. 碧石青《千金翼方》
  30. 痹证《医学集成》
  31. 碧石青《新修本草》

《气功外气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