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解

《素灵微蕴》书籍目录

林氏,怒后胸膈热痛,吐血烦闷,多痰,头疼作呕,因成反胃。头面四肤浮肿,肌骨渐瘦,常下紫血。夏月心痛恒作,腹中三块如石,一在左胁,一在右胁,一在心下。痛时三块上冲,痞满嗳浊,心烦口渴,旋饮旋吐。手足厥冷如冰,交秋则愈。经来腹痛,遍身皮肉筋骨皆痛,上热燔蒸。初病因丧爱子痛哭,泪尽血流。后遭父姑之丧,凡哭皆血。鱼肉瓜果,概不敢食,恃粥而已。粥下至胸即上,时而吐蛔。少腹结塞,喘息不通,小便红浊淋涩,粪若羊矢。半月以后,嗽喘惊悸不寐,合眼欲睡,身跳尺余,醒梦汗流,往来寒热。凡心绪不快,及目眶青黑,则病发必剧。病九年矣。滴水弗存,粒米不纳,服药汤丸俱吐。

此缘脾陷胃逆,出纳皆阻。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脾升则清气上达,粪溺无阻,胃降则浊气下传,饮食不呕。脾陷而清气填塞,是以涩闭,胃逆而浊气冲逆,是以涌吐。而出纳废弃,上下关格,总由中脘阳虚,脾胃湿寒,不能消水而化谷。盖水谷消化,糟粕下传,胃无陈宿,故不呕也,即呕亦无物。脾胃湿寒,水谷不消,陈宿停留,壅碍阳明虚受之常,则中脘郁胀,升降倒行,胃气上逆,故呕吐不存也。胃以下行为顺,上行为反,上行之久,习为自然,食停即吐,永不顺降,故曰胃反。饮食不存,无复渣滓入于二便,而肝脾郁结,肠窍塞闭,是以便溺不利。胃气上逆,肺胆莫降,相火刑金,故上热郁蒸,嗽喘燥渴。辛金不收,则气滞而痰凝。甲木失藏,则胆虚而惊作。相火升炎,泄而不秘,皮毛开滑,斯常汗流。神气浮动,自少梦寐。六月湿旺,胃气更逆,愈阻胆经降路,甲木郁迫,贼伤胃气,则胃口疼痛。少阳经脉,自胃口而下两胁,经腑俱逆,不得舒布,两气抟塞,因成三块。甲木升击,则三块齐冲。土木纠缠,故痞塞嗳气。交秋燥动湿收,是以病愈也。

血藏于肝而敛于肺,阴分之血,肝气升之,故不下脱,阳分之血,肺气敛之,故不上溢。血以阴体而含阳气,温则升,清则降,热则上流,寒则下泄。下温而上清,则条达而红鲜,上热而下寒,则瘀凝而紫黑。凝瘀之久,蓄积莫容,乃病外亡。相火升泄,上热下寒,阳分之血,已从上溢,阴分之血,必从下脱。经脉败漏,紫黑不鲜,一月数来,或半月方止者,血海寒陷而不升也。经血寒瘀,月期满盈,阻碍风木发舒之气,郁勃冲突,是以腹痛。既不上达,则必下泄。而木气遏陷,疏泄不畅,是以血下而梗涩也。刘朱论血,以紫黑为热,谬矣!肝藏血而窍于目,肾主五液,入肝为泪,肝气上通于心。《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上液之道也。悲哀忧愁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而液道开,故泣出焉。悲哀动中,肝液上涌,营血感应,宗脉开张,木火升泄,而金水不能敛藏,是以血泪俱下也。肝脾郁陷,下焦堵塞,故少腹结硬,喘息不通。肝属木,其色青,其志怒,其窍为目。 《灵枢·五阅五使》:肝病者,眦青。肝病则郁怒而克脾土,故青色见于目眦。目眶青则病重者,木贼而土败也。木郁则生虫,肝郁则生蛔,故《伤寒·厥阴》有吐蛔之条,亦由土湿而木遏也。脾主肌肉,四肢之本,湿旺脾郁,肌肉壅滞而四肢失秉,故生肿胀。经后血脱,温气亡泄,脾阳愈败,故肿胀愈加也。土亏阳败,病重邪深,幸以下窍结涩,阳根未断,是以久病长危而不死也。

林氏久病,几于绝粒。用燥土暖水、温胃降逆、疏木行郁之法,川椒附子干姜茯苓甘草桂枝白芍丹皮半夏苁蓉,半月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素灵微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素灵微蕴》书籍目录
  1. 反胃解《素灵微蕴》
  2. 反胃根原《四圣心源》
  3. 反胃门《张氏医通》
  4. 反胃大吐《傅青主男科》
  5. 反胃诗《医学实在易》
  6. 反胃部《本草易读》
  7. 反胃吐食《医学衷中参西录》
  8. 反胃《灸法秘传》
  9. 反胃噎膈《医碥》
  10. 反胃《药症忌宜》
  11. 反胃噎膈《医碥》
  12. 反胃《针灸资生经》
  13. 反胃噎膈《经验丹方汇编》
  14. 反胃《吴鞠通医案》
  15. 反胃噎膈又方《奇效简便良方》
  16. 反胃《医学摘粹》
  17. 反胃噎疾《奇效简便良方》
  18. 反胃《医学摘粹》
  19. 反向PCR(Inverse PCR或Reverse PCR)《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20. 反胃《卫生易简方》
  21. 反阳《中医词典》
  22. 反胃《儒门事亲》
  23. 反仰其手《读医随笔》
  24. 反胃《证治汇补》
  25. 反医法《石室秘录》
  26. 反胃《普济方·针灸》
  27. 反应点《中医词典》
  28. 反胃《证治准绳·类方》
  29. 反应过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30. 反胃《张氏医通》
  31. 反应体系的最适pH、缓冲液的种类和浓度《临床生物化学》

《素灵微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