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温病第四

《幼幼新书》书籍目录

《巢氏病源》∶小儿温病者,是冬时严寒,人有触冒之。寒气入肌肉,当时不即发,至春得暖气而发,则头痛壮热,谓之温病。又冬时应寒而反暖,其气伤人即发,亦使人头痛壮热,谓之冬温病。凡邪之伤人,皆由触冒,所以感之。小儿虽不能触冒,其乳母抱持解脱,不避风邪、冷热之气,所以感病也。

《巢氏病源》小儿温病下利候∶温病下利者,是肠胃宿虚,而感于温热之病,热气入于肠胃,与水谷相搏,肠虚则泄,故下利也。

《巢氏病源》小儿温病鼻衄候∶温病鼻衄者,热乘于气而入血也。肺候身之皮毛,主于气,开窍于鼻。温病则邪先客皮肤而搏于气,结聚成热,热乘于血,血得热则流散。发从鼻出者,为衄也。凡候热病,鼻欲衄,其数发汗,汗不出。或初染病已来都不汗,而鼻燥喘,鼻息气有声。如此者,必衄也。小儿衄血,至一升数合,热因得歇;若至一斗数升,则死矣。

《巢氏病源》小儿温病结胸候∶凡温热之病,四五日之后,热入里,内热腹满者,宜下之。若热未入里,而下之早者,里虚气逆,热结胸上,则胸痞满短气,谓之结胸也。

仲景论冬伤于寒,春为温病。

太医局柴胡石膏散 治时行温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心胸烦满,寒热往来,痰实咳嗽,涕唾稠粘方。

柴胡(去苗) 石膏 前胡(去苗) 干葛(锉) 赤芍药(各五十两) 黄芩 桑根白皮(锉) 荆芥穗(去土。

各三十七两半) 升麻(二十五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豉十余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热服,小儿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减,不计时候。

太医局人参羌活散 治小儿寒邪温病,时疫疮疹,头痛体疼,壮热多睡,及治潮热烦渴,痰实咳嗽方。

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并去苗) 芎 枳壳(去瓤,麸炒黄)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两) 前胡(去芦头) 桔梗 地骨皮(去土) 天麻(酒浸,炙。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七分,入薄荷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太医局升麻葛根汤 治大人、小儿时气温疫方,与伤寒钱乙方同。

《三十六种》夜热昼凉温病候,用温散

大黄 朴硝(研。各一分) 牵牛粉(半两) 槟榔(二个)

上件为末。每服半钱,煎黄芩汤调下,临卧时服。

《庄氏家传》∶春间疫气欲作,为先气壅畏风,痰嗽头昏,鼻寒困闷,是其疾也。当先以甘桂汤理之,凡春气动,先以此汤驱之,无问大人、小儿也。此方赵彦祖朝散传之杜顺甫中散,余与杜季子、季杨同官尉氏,因求得之。本名五胡,余恶而易名为甘桂汤

甘草(炙) 官桂(去皮) 五味子 黄芩(各一两半) 柴胡(四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以二服滓再合煎一服。政和二年壬辰,余在澧阳,是春疫疾大作,诸小儿服此药皆免。

《王氏手集》防风散 解时疫温病,咳喘烦渴,头痛体疼,目涩多睡,肌肉蠕动,痰逆忪悸。

防风 川芎 甘草(炙) 香白芷(各二两) 菊花(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煎荆芥汤调,放温服。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幼幼新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幼幼新书》书籍目录
  1. 温病《幼幼新书》
  2. 温病《医学纲目》
  3. 温病《续名医类案》
  4. 温病《推求师意》
  5. 温病《丹台玉案》
  6. 温病《中医词典》
  7. 温病《伤寒大白》
  8. 温病《时病论歌括新编》
  9. 温病《推拿抉微》
  10. 温病《止园医话》
  11. 温病《时病论》
  12. 温病《中医名词词典》
  13. 温病《友渔斋医话》
  14. 温病《时病论歌括新编》
  15. 温病《幼科心法要诀》
  16. 温白丸《小儿药证直诀》
  17. 温病《金匮钩玄》
  18. 温白丸《儒门事亲》
  19. 温病 一章《伤寒悬解》
  20. 温白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1. 温病(二)《医学衷中参西录》
  22. 温白茶《茶饮保健》
  23. 温病(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24. 《顾松园医镜》
  25. 温病(一)《医学衷中参西录》
  26. 《中医词典》
  27. 温病、热病《伤寒心法要诀》
  28. 魏祖清《中医词典》
  29. 温病八日候《诸病源候论》
  30. 魏之琇(1722-1772年)《中医词典》
  31. 温病本气篇导言《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幼幼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