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法
清者,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经云:热者寒之是已。
然有当清不清误人者;有不当清而清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分内伤、外感以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症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夫六淫之邪,除中寒、寒湿外,皆不免于病热。热气熏蒸,或见于口舌唇齿之间,或见于口渴便溺之际。灼知其热而不清,则斑黄狂乱,厥逆吐衄,诸症丛生,不一而足。此当清不清之误也。
然又有不当清而清者,何也?有如劳力辛苦之人,中气大虚,发热倦怠,心烦溺赤,名曰虚火。盖春生之令不行,无阳以护其荣卫,与外感热症相隔霄壤;又有阴虚劳瘵之症,日哺潮热,与夫产后血虚,发热烦燥,症象白虎,误服白虎者难救。更有命门火衰,浮阳上泛,有似于火者;又有阴盛格阳,假热之症,其人面赤狂躁,欲坐卧泥水中,或数日不大便,或舌黑而润,或脉反洪大,峥峥然如鼓击于指下,按之豁然而空者,或口渴欲得冷饮而不能下,或因下元虚冷频饮热汤以自救。世俗不识,误投凉药,下咽即危矣。此不当清而清之误也。
然又有当清而不分内伤、外感者,何也?盖风寒闭火,则散而清之,经云:火郁发之是也。暑热伤气,则补而清之,东垣清暑益气汤是也。湿热之火,则或散、或渗、或下而清之,开鬼门,洁净府,除陈茎是也。燥热之火,则润而清之,通大便也。伤食积热,则消而清之,火去食自平也。惟夫伤寒传入胃腑,热势如蒸,自汗,口渴饮冷,而能消水者,藉非白虎汤之类,鲜克有济也。更有阳盛拒阴之症,清药不入,到口随吐,则以生姜汁少许为引,或姜制黄连,反佐以取效,所谓寒因热用是也,此外感实火之清法也。若夫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互相感触,火从内发,丹溪治以越鞠丸,开六郁也;立斋主以逍遥散,调肝气也。意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然经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逍遥一方以之治气上气结者,固为相宜,而于气缓、气消、气乱、气下之症,恐犹未合。盖气虚者必补其气,血虚者必滋其血。气旺血充,而七情之火,悠焉以平。至若真阴不足,而火上炎者,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真阳不足,而火上炎者,引火归源,以导龙入海,此内伤虚火之治法也。或者曰,病因于火,而以热药治之,何也?不知外感之火,邪火也,实火也。有形之火,后天之火也,得水则灭,故可以水折。内伤之火,虚火也,龙雷之火也。无形之火,先天之火也,得水则炎,故不可以水折。譬如龙得水而愈奋飞,雷因雨而益震动,阴濛沉晦之气,光焰烛天,必俟云收日出,而龙雷各归其宅耳。是以虚火可补而不可泻也。其有转用参芪而不用八味者,因其穴宅无寒也。其有专用六味而不用桂、附者,因其穴宅无水也。补则同,而引之者稍不同耳。盖外感之火以凉为清,内伤之火以补为清也。
然又有清之而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壮实之人,而患实热之病,清之稍重,尚为无碍。若本体素虚,脏腑本寒,饮食素少,肠胃虚滑,或产后、病后、房室之后,即有热症,亦宜少少用之,宁可不足,不使有余。或余热未清即以轻药代之,庶几病去人安。倘清剂过多,则病热未已而寒生矣。此清之贵量其人也。然又有清之而不量其症者,何也?夫以大热之症而清剂太微,则病不除,微热之症而清剂太过,则寒症即至。但不及犹可再清,太过则难医药矣。且凡病清之而不去者,犹有法焉,壮水是也。王太仆云:“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滋其肾。肾水者,天真之水也。取我天真之水以制外邪,何邪不服,何热不除?而又何必拘于寒凉,以滋罪戾乎?”由是观之,外感之火尚当滋水以制之,而内伤者更可知矣。大抵清火之药不可久恃,必归本于滋阴。滋阴之法,又不能开胃扶脾以恢复元气,则参、苓、芪、术亦当酌量而用。非曰清后必补,但元气无亏者可以不补,元气有亏者必须补之。俟其饮食渐进,精神爽慧,然后止药可也,此清之贵量其症也。
总而言之,有外感之火,有内伤之火。外感为实,内伤为虚,来路不同,治法迥别。
宁曰:热者寒之,遂足以毕医家之能事也乎。

- 论清法《医学集成》
- 论轻重《中风论》
- 论清法《医学心悟》
- 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温疫论》
- 论求子必知氤氲之时《济阴纲目》
- 论轻变重重变轻《冯氏锦囊秘录》
- 论求子贵养精血《济阴纲目》
- 论青蒿《苏沈良方》
- 论求子禁用热剂《济阴纲目》
- 论钱小鲁嗜酒积热之证《寓意草》
- 论求子脉须和平《济阴纲目》
- 论钱太封翁足患不宜用热药再误《寓意草》
- 论求子先调经《济阴纲目》
- 论气运加临尺寸脉候不应交反说《古今医统大全》
- 论求子须知先天之气《济阴纲目》
- 论气有余即是火《质疑录》
- 论蛆痘《冯氏锦囊秘录》
- 论气血喜香恶臭《外科理例》
- 论取寸《针灸易学》
- 论气血盛衰篇《医理真传》
- 论热入血室《济阴纲目》
- 论气血交会《冯氏锦囊秘录》
- 论人参《肯堂医论》
- 论气虚血热热毒壅遏症治法三则《冯氏锦囊秘录》
- 论人法与天地《华佗神方》
- 论气虚血热补泻《冯氏锦囊秘录》
- 论妊妇伤寒又与前证有易法《伤寒六书》
- 论气虚补泻《冯氏锦囊秘录》
- 论妊娠病疫《温热经纬》
- 论气陷血脱法当升举《济阴纲目》
- 论妊娠疮疡《疡医大全》
《医学集成》
- 清·刘清臣
- 叙
- 自叙
- 凡例
- 医学集成卷一
- 阴阳诸论
- 天地阴阳
- 人身阴阳
- 病有阴阳
- 药有阴阳
- 阴虚证论
- 阳虚证论
- 先天解说
- 后天解说
- 丹田解说
- 五行生克
- 五脏六腑
- 脏腑表里
- 脏腑所属
- 足六经辨
- 手六经辨
- 十二经络
- 寸关尺解
- 六部脉解
- 脉定至数
- 脉定权衡
- 浮沉统属(崔氏)
- 迟数统属
- 滑涩统属
- 诸脉主病
- 预卜生机
- 表里解说
- 脉分阴阳
- 五运所化
- 六气分司
- 司天在泉
- 手掌图示
- 值年用药
- 五行本体
- 望闻问切杨氏
- 望色知顺逆
- 闻声知虚实
- 问证知标本
- 切脉要法
- 脉义总论
- 六脉真辨
- 群方备载
- 余批景岳
- 入门看病
- 治病要诀
- 伤寒伤风辨
- 舌辨阴阳水枯三证
- 伤寒瘟疫受病不同辨
- 伤寒瘟疫脉息不同辨
- 伤寒瘟疫病证不同辨
- 伤寒瘟疫治法不同辨
- 阴阳表里辨
- 内伤外感辨
- 看病歌诀
- 看妇女歌
- 看小儿歌
- 分类用药歌
- 五脏补泻凉散
- 六经引药
- 用药如用兵
- 医学集成卷一跋
- 医学集成卷二
- 医学集成卷三
- 头痛
- 眩晕
- 肩背痛
- 臂痛
- 胃痛
- 胁痛
- 腰痛
- 腹痛
- 筋骨痛
- 霍乱
- 泄泻
- 虚损
- 水肿
- 黄疸
- 发热
- 厥证
- 汗证
- 心跳
- 惊悸
- 健忘
- 不寐
- 痉证
- 痹证
- 痿证
- 脚气
- 淋证
- 浊证
- 疝气
- 遗精
- 小便闭
- 大便闭
- 痔漏
- 脱肛
- 调经
- 经闭
- 崩漏
- 带证
- 求嗣
- 妊娠
- 临产
- 产后
- 乳证
- 妇人隐疾
- 小儿
- 痘证
- 麻疹
- 疮证
- 六经见证加药
- 杂治
- 补遗各方
- 医家备用
- 医学集成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