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证
清臣曰:痘乃胎毒,有寒有热,有实有虚,不可偏执为虚寒而纯用温补;也不可偏执为实热而纯用寒凉,总宜按证立方,乃可无误。
毒火太盛,归宗汤:大黄、生地、赤芍、山楂、青皮、木通、大力、荆芥、灯心。
已出复隐,苏解散:羌活、防风、荆芥、前胡、苏叶、葛根、升麻、川芎、木通、大力、桔梗、甘草、芫荽。
惊搐发狂,羌活汤:羌活、防风、当归、川芎、炒栀、薄荷、胆草、甘草、灯心。
痘多成片,归宗汤上。
紫陷黑陷,归宗汤上。
紫黑无浆,归宗汤加归尾、红花、紫草、犀角、黄连、甲珠、地丁。
空壳无浆,内托散:黄芪、人参、当归、川芎、防风、白芷、肉桂、炙草、糯米。
皮薄浆清,参归鹿茸汤。
当靥不靥(音yè,面颊上的微涡),回浆饮:黄芪、人参、焦术、茯苓、首乌、白芍、炙草、生姜。
痘烂不靥,黄连解毒汤加连翘、大力、苦参、升麻、蝉蜕、木通、甜酒。
痘子抓烂,黄豆黑豆壳,烧存性,加人中白,研末,麻油调搽,愈无疤。
余毒成痈,化毒丹:生地、当归、赤芍、荆芥、防风、大力、连翘、黄芩、犀角、薄荷、桔梗、甘草。
保婴稀痘方:银花、红花、桃仁、荆芥各一钱,生地、赤芍、当归各二钱,甘草五分,此药八味,用水二杯,煎至一杯,尽一日,令小儿服完,次日出痘,三日收功,不灌脓,不结痂,只见些须红点。先以小儿脐带瓦上焙干,研末,同煎。此方在半月内服之神验,过十八日则不验矣。
种牛痘法:于两臂中消泺、清冷渊二穴上下交连处,银针刺破,种牛痘于肤内,随即灌水成浆,结痂后,不再出,屡试不误。

- 痘证《医学集成》
- 痘疹总略歌(凡一十一首,共一十五方)《幼幼集成》
- 痘证《医学入门》
- 痘疹正状《保婴撮要》
- 痘证□密《医宗金鉴》
- 痘疹余毒证《张氏医通》
- 痘证初起用药论《温病条辨》
- 痘疹余毒《证治准绳·类方》
- 痘证分类《儿科要略》
- 痘疹眼《中医词典》
- 痘证概要《儿科要略》
- 痘疹相连《经验麻科》
- 痘证寒战切牙门主论《疡医大全》
- 痘疹西江月《幼幼集成》
- 痘证禁表药论《温病条辨》
- 痘疹握机论《张氏医通》
- 痘证老嫩《医宗金鉴》
- 痘疹受病之由《保婴撮要》
- 痘证老嫩《痘疹心法要诀》
- 痘疹入眼《银海精微》
- 痘证七日八日九日间所用方药考《医方考》
- 痘疹入眼《中医词典》
- 痘证七日八日九日间所用方药考《医方考》
- 痘疹入目《奇效简便良方》
- 痘证七日八日九日间所用方药考《医方考》
- 痘疹全集卷三十一(余毒门)《冯氏锦囊秘录》
- 痘证七日八日九日间所用方药考《医方考》
- 痘疹全集卷三十五(痘疹补遗)《冯氏锦囊秘录》
- 痘证七日八日九日间所用方药考《医方考》
- 痘疹全集凡例《冯氏锦囊秘录》
- 痘证七日八日九日间所用方药考《医方考》
《医学集成》
- 清·刘清臣
- 叙
- 自叙
- 凡例
- 医学集成卷一
- 阴阳诸论
- 天地阴阳
- 人身阴阳
- 病有阴阳
- 药有阴阳
- 阴虚证论
- 阳虚证论
- 先天解说
- 后天解说
- 丹田解说
- 五行生克
- 五脏六腑
- 脏腑表里
- 脏腑所属
- 足六经辨
- 手六经辨
- 十二经络
- 寸关尺解
- 六部脉解
- 脉定至数
- 脉定权衡
- 浮沉统属(崔氏)
- 迟数统属
- 滑涩统属
- 诸脉主病
- 预卜生机
- 表里解说
- 脉分阴阳
- 五运所化
- 六气分司
- 司天在泉
- 手掌图示
- 值年用药
- 五行本体
- 望闻问切杨氏
- 望色知顺逆
- 闻声知虚实
- 问证知标本
- 切脉要法
- 脉义总论
- 六脉真辨
- 群方备载
- 余批景岳
- 入门看病
- 治病要诀
- 伤寒伤风辨
- 舌辨阴阳水枯三证
- 伤寒瘟疫受病不同辨
- 伤寒瘟疫脉息不同辨
- 伤寒瘟疫病证不同辨
- 伤寒瘟疫治法不同辨
- 阴阳表里辨
- 内伤外感辨
- 看病歌诀
- 看妇女歌
- 看小儿歌
- 分类用药歌
- 五脏补泻凉散
- 六经引药
- 用药如用兵
- 医学集成卷一跋
- 医学集成卷二
- 医学集成卷三
- 头痛
- 眩晕
- 肩背痛
- 臂痛
- 胃痛
- 胁痛
- 腰痛
- 腹痛
- 筋骨痛
- 霍乱
- 泄泻
- 虚损
- 水肿
- 黄疸
- 发热
- 厥证
- 汗证
- 心跳
- 惊悸
- 健忘
- 不寐
- 痉证
- 痹证
- 痿证
- 脚气
- 淋证
- 浊证
- 疝气
- 遗精
- 小便闭
- 大便闭
- 痔漏
- 脱肛
- 调经
- 经闭
- 崩漏
- 带证
- 求嗣
- 妊娠
- 临产
- 产后
- 乳证
- 妇人隐疾
- 小儿
- 痘证
- 麻疹
- 疮证
- 六经见证加药
- 杂治
- 补遗各方
- 医家备用
- 医学集成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