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西山失血大法
格阳合镇阴煎。
不止加茅根、侧柏、童便。
吐血有痨虫
验痨虫法,乳香烧烟薰病人手背,男左女右,以紬帕盖手心,良久有毛从掌中出,白者易治,红黑者难治,无毛即无虫。
治痨虫法,雄精、硃砂、硫磺各一钱,麝香一分,研末,大曲酒和匀,午日午时或天医日,用独蒜去蒂,蘸药从尾脊骨挨次擦上,肿痛处即虫所在,此处多擦,其虫自灭。又八月初一日一早,收百草头上露水,点膏肓穴,穴在背上四节骨左右旁三寸,神妙。
灸痨虫法,湿纸贴背脊上,纸先干处即虫所在,以黑点记,用艾火隔蒜多灸,虫出,铁钳入火内,恐飞入人口,须预防之。又癸亥日亥时,灸两腰各七壮,或九壮、十一壮,不用蒜隔,虫出即捉火内,可免复传,先勿令病人知。
传尸痨,宜救痨杀虫丹:鳖甲酒醋炙、熟地、山药、沙参、骨皮各一斤,山茱萸八两、茯苓、白薇、白芥各五两,人参二两,白鳝鱼一尾,二三斤余皆可,将白鳝煮熟捣烂烘干,和前药为丸,每夜五更时洗脸,北面仰天念北斗咒七遍,开水送丸五钱,服过七日自有奇效,服至半单,其虫尽化。每日务烧降香置床下。
北斗咒祭神祭神,害我生人,吾奉帝勅,服药保身,急急如律令。
北斗符勅

- 杨西山失血大法《医学集成》
- 杨西山法《医学集成》
- 杨希洛《中医词典》
- 杨文修《中医词典》
- 杨希闵《中医词典》
- 杨炜《中医词典》
- 杨熙龄(?-1919年)《中医词典》
- 杨天惠(1048-1118年)《中医词典》
- 杨小谷《中医词典》
- 杨体仁《中医词典》
- 杨序《重庆堂随笔》
- 杨倓(约1120-1185年)《中医词典》
- 杨玄操《中医词典》
- 杨太仆《中医词典》
- 杨玄亮《中医词典》
- 杨损之《中医词典》
- 杨璇(1706-1795年)《中医词典》
- 杨四知《中医词典》
- 杨颜齐《中医词典》
- 杨守敬(1839-1915年)《中医词典》
- 杨耀祖《中医词典》
- 杨守吉《中医词典》
- 杨用道《中医词典》
- 杨世芬《中医词典》
- 杨玉干《中医词典》
- 杨世葆《中医词典》
- 杨毓斌《中医词典》
- 杨氏针法《中医刺灸》
- 杨元禧《中医词典》
- 杨氏家藏五痫丸《冯氏锦囊秘录》
- 杨云峰《中医词典》
《医学集成》
- 清·刘清臣
- 叙
- 自叙
- 凡例
- 医学集成卷一
- 阴阳诸论
- 天地阴阳
- 人身阴阳
- 病有阴阳
- 药有阴阳
- 阴虚证论
- 阳虚证论
- 先天解说
- 后天解说
- 丹田解说
- 五行生克
- 五脏六腑
- 脏腑表里
- 脏腑所属
- 足六经辨
- 手六经辨
- 十二经络
- 寸关尺解
- 六部脉解
- 脉定至数
- 脉定权衡
- 浮沉统属(崔氏)
- 迟数统属
- 滑涩统属
- 诸脉主病
- 预卜生机
- 表里解说
- 脉分阴阳
- 五运所化
- 六气分司
- 司天在泉
- 手掌图示
- 值年用药
- 五行本体
- 望闻问切杨氏
- 望色知顺逆
- 闻声知虚实
- 问证知标本
- 切脉要法
- 脉义总论
- 六脉真辨
- 群方备载
- 余批景岳
- 入门看病
- 治病要诀
- 伤寒伤风辨
- 舌辨阴阳水枯三证
- 伤寒瘟疫受病不同辨
- 伤寒瘟疫脉息不同辨
- 伤寒瘟疫病证不同辨
- 伤寒瘟疫治法不同辨
- 阴阳表里辨
- 内伤外感辨
- 看病歌诀
- 看妇女歌
- 看小儿歌
- 分类用药歌
- 五脏补泻凉散
- 六经引药
- 用药如用兵
- 医学集成卷一跋
- 医学集成卷二
- 医学集成卷三
- 头痛
- 眩晕
- 肩背痛
- 臂痛
- 胃痛
- 胁痛
- 腰痛
- 腹痛
- 筋骨痛
- 霍乱
- 泄泻
- 虚损
- 水肿
- 黄疸
- 发热
- 厥证
- 汗证
- 心跳
- 惊悸
- 健忘
- 不寐
- 痉证
- 痹证
- 痿证
- 脚气
- 淋证
- 浊证
- 疝气
- 遗精
- 小便闭
- 大便闭
- 痔漏
- 脱肛
- 调经
- 经闭
- 崩漏
- 带证
- 求嗣
- 妊娠
- 临产
- 产后
- 乳证
- 妇人隐疾
- 小儿
- 痘证
- 麻疹
- 疮证
- 六经见证加药
- 杂治
- 补遗各方
- 医家备用
- 医学集成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