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气血盛衰篇
人身虽云五脏六腑,总不外乎气血两字。学者即将气血两字,留心讨究,可无俟他求矣。夫气有馀便是火,火旺者阴必亏,如仲景人参白虎汤、三黄石膏汤,是灭火救阴法也;芍药甘草汤、黄连阿胶汤,是润燥扶阴法也;四苓滑石阿胶汤、六味地黄汤,是利水育阴法也。气不足便是寒,寒盛者阳必衰,如仲景四逆汤、回阳饮,是温经救阳法也;理中汤、甘草干姜汤,是温中扶阳法也;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是温肾助阳法也。后贤改用滋阴降火之法,是套人参白虎润燥救阴诸法。而以之治气有余之症,法则可从;若用之于气不足之人,则失之远矣。
【阐释】气血周流五脏六腑以及全身,必须相应平衡,始能健康长寿。如有偏盛,必发而为病。古云:“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火旺者阴必亏,寒盛者阳必衰”。但又各有几种情况,必须辨证施治。如火旺而体尚盛者,宜人参白虎汤、三黄石膏汤直灭其火,始能救被灼之阴。如火旺而现燥灼者,则须用苦甘化阴之芍药甘草汤,及寒凉清滋之黄连阿胶汤,始能润燥扶阴。如肾阴亏损,水液停蓄,小便不利,则以五苓去桂加滑石阿胶汤、及六味地黄汤之类,以利水而育阴。如周身寒重,厥逆欲脱,必须重用四逆汤、回阳饮等大辛大热之剂以温经而回阳。如寒在中焦,脾胃虚弱,则当用理中汤、甘草干姜汤等温中以扶阳。如下焦真元亏损,寒水太盛,则须用附子细辛汤、真武汤等温肾助阳。郑氏对仲景立方立法之旨深有体会,所说甚为切当。宋、金以后,治气有余之症,多改用滋阴降火之法,如滋阴降火汤及知柏地黄汤等,乃是从仲景救阴、扶阴诸法套出,当然不能用以治气不足的寒症。

- 论气血盛衰篇《医理真传》
- 论气血交会《冯氏锦囊秘录》
- 论气血喜香恶臭《外科理例》
- 论气虚血热热毒壅遏症治法三则《冯氏锦囊秘录》
- 论气有余即是火《质疑录》
- 论气虚血热补泻《冯氏锦囊秘录》
- 论气运加临尺寸脉候不应交反说《古今医统大全》
- 论气虚补泻《冯氏锦囊秘录》
- 论钱太封翁足患不宜用热药再误《寓意草》
- 论气陷血脱法当升举《济阴纲目》
- 论钱小鲁嗜酒积热之证《寓意草》
- 论气所伤不同《温疫论》
- 论青蒿《苏沈良方》
- 论气盛衰《温疫论》
- 论轻变重重变轻《冯氏锦囊秘录》
- 论气色《冯氏锦囊秘录》
- 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温疫论》
- 论气促《原要论》
- 论轻重《中风论》
- 论气痹《华佗神方》
- 论清法《医学集成》
- 论气痹《中藏经》
- 论清法《医学心悟》
- 论蜞针《外科理例》
- 论求子必知氤氲之时《济阴纲目》
- 论奇经八脉《针灸易学》
- 论求子贵养精血《济阴纲目》
- 论奇经八脉《中风论》
- 论求子禁用热剂《济阴纲目》
- 论七、八天痘疮作痒《医林改错》
- 论求子脉须和平《济阴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