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证论
阳虚者,火衰其本。火亏于下,则阳衰于上。或神气昏沉,或动履困倦,或头目眩晕而七窍偏废,咽喉哽噎而呕恶气短,皆上焦之阳虚也。有饮食不化而吞酸反胃,痞满膈塞而水泛为痰,皆中焦之阳虚也。有清浊不分而肠鸣滑泄,阳痿精寒而脐腹多痛,皆下焦之阳虚也。又或畏寒洒洒,火脏之阳虚,不能御寒也;肌肉鼓胀,土脏之阳虚,不能制水也;拘挛痛痹,木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寒嗽虚喘,身凉自汗,金脏之阳虚,不能保肺也;精遗血泄,二便失禁,腰脊如折,筋疼骨痛,水脏之阳虚,精髓内竭也。凡此皆阳虚之证也。王太仆云:“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无火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如八味右归饮丸之类是也。”

- 阳虚证论《医学集成》
- 阳虚证《中医词典》
- 阳虚症门问答《医理真传》
- 阳虚则外寒《中医词典》
- 阳虚自汗《中医词典》
- 阳虚则外寒《中医名词词典》
- 阳虚自汗《明医指掌》
- 阳虚阴症辨《理虚元鉴》
- 阳虚自汗牡蛎散《汤头歌诀》
- 阳虚阴盛阳盛阴虚论《医经溯洄集》
- 阳烨《中医词典》
- 阳虚阴盛《中医词典》
- 阳易《中医词典》
- 阳虚阴盛《中医名词词典》
- 阳痈证治则例《外科证治全书》
- 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医法圆通》
- 阳有余阴不足论《古今医统大全》
- 阳虚血瘀证《临证实验录》
- 阳有余阴不足论《格致余论》
- 阳虚血热证其一《临证实验录》
- 阳有余阴不足论《叶选医衡》
- 阳虚血热证《临证实验录》
- 阳脏《中医名词词典》
- 阳虚眩晕《中医词典》
- 阳脏《中医词典》
- 阳虚小便不利《症因脉治》
- 阳躁《中医词典》
- 阳虚小便不利《中医词典》
- 阳泽《中医词典》
- 阳虚下陷《傅青主男科》
- 阳掌十八穴疗病诀《小儿推拿广意》
《医学集成》
- 清·刘清臣
- 叙
- 自叙
- 凡例
- 医学集成卷一
- 阴阳诸论
- 天地阴阳
- 人身阴阳
- 病有阴阳
- 药有阴阳
- 阴虚证论
- 阳虚证论
- 先天解说
- 后天解说
- 丹田解说
- 五行生克
- 五脏六腑
- 脏腑表里
- 脏腑所属
- 足六经辨
- 手六经辨
- 十二经络
- 寸关尺解
- 六部脉解
- 脉定至数
- 脉定权衡
- 浮沉统属(崔氏)
- 迟数统属
- 滑涩统属
- 诸脉主病
- 预卜生机
- 表里解说
- 脉分阴阳
- 五运所化
- 六气分司
- 司天在泉
- 手掌图示
- 值年用药
- 五行本体
- 望闻问切杨氏
- 望色知顺逆
- 闻声知虚实
- 问证知标本
- 切脉要法
- 脉义总论
- 六脉真辨
- 群方备载
- 余批景岳
- 入门看病
- 治病要诀
- 伤寒伤风辨
- 舌辨阴阳水枯三证
- 伤寒瘟疫受病不同辨
- 伤寒瘟疫脉息不同辨
- 伤寒瘟疫病证不同辨
- 伤寒瘟疫治法不同辨
- 阴阳表里辨
- 内伤外感辨
- 看病歌诀
- 看妇女歌
- 看小儿歌
- 分类用药歌
- 五脏补泻凉散
- 六经引药
- 用药如用兵
- 医学集成卷一跋
- 医学集成卷二
- 医学集成卷三
- 头痛
- 眩晕
- 肩背痛
- 臂痛
- 胃痛
- 胁痛
- 腰痛
- 腹痛
- 筋骨痛
- 霍乱
- 泄泻
- 虚损
- 水肿
- 黄疸
- 发热
- 厥证
- 汗证
- 心跳
- 惊悸
- 健忘
- 不寐
- 痉证
- 痹证
- 痿证
- 脚气
- 淋证
- 浊证
- 疝气
- 遗精
- 小便闭
- 大便闭
- 痔漏
- 脱肛
- 调经
- 经闭
- 崩漏
- 带证
- 求嗣
- 妊娠
- 临产
- 产后
- 乳证
- 妇人隐疾
- 小儿
- 痘证
- 麻疹
- 疮证
- 六经见证加药
- 杂治
- 补遗各方
- 医家备用
- 医学集成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