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小肠者,受盛之腑也,与心为表里,手太阳是其经也。
心与[一本无此二字]小肠绝者,六日死。经则发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屈伸者是也。
又,心咳[一本作病]久不已[一本无此二字],则传小肠,小肠欬则气欬俱出也。
小肠实则伤热,热则口生疮;虚则生寒,寒则泄浓血,或泄黑水,其根在小肠也。
又,小肠寒则下肿,重有热,久不出,则渐生痔疾。有积,则当暮发热,明旦而止也。病气发,则令人腰下重,食则窘迫而便难是其候也。小肠胀则小腹(月真)胀,引腹而痛也。厥邪入小肠,则梦聚井邑中,或咽痛颔肿,不可回首,肩如杖[一作拔],脚如折也。
又,黄帝曰:心者,主也,神之舍也。其脏周密而不伤,伤神去神,去则身亡矣。故人心多不病,病即死,不可治也。惟小肠受病多矣。
又,左手寸口阳经者,无小肠脉也,六日死。病脐痹,小腹中有疝瘕也。左手寸口脉实大者,小肠实也,有热邪则小便赤涩。
又,实热则口生疮,身热去来,心中烦满,体重。
又,小肠主于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也。虚则左寸口脉浮而微软,弱不禁按,病为惊狂,无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语者是也。

-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 论小便不通用隔三之法《质疑录》
-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 论消法《医学心悟》
- 论小儿半身不遂《医林改错》
- 论消法《医学集成》
- 论小儿初生将护法《圣济总录》
- 论香港脚《外科理例》
- 论小儿疮疹《刘河间伤寒医鉴》
- 论相夹相传《冯氏锦囊秘录》
- 论小儿温热(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相火为元气之贼《质疑录》
- 论小儿之游风丹毒《幼科概论》
- 论弦动阴阳二脉不同《伤寒发微论》
- 论小儿诸疾《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论下针分寸《普济方·针灸》
- 论小方脉数差殊《活幼心书》
- 论下血如豚肝《阴证略例》
- 论哮(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论下血《外科理例》
- 论邪入皮毛经络风冷热灸法《外台秘要》
- 论下体冷全身冷《原要论》
- 论邪入皮毛经络风冷热灸法《普济方·针灸》
- 论下利经断利止经来《济阴纲目》
- 论泄泻《原要论》
- 论下疳疮《外科枢要》
- 论泻(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论下法《医学心悟》
- 论泻痢粪尿色《景岳全书》
- 论下法《医学集成》
- 论泻痢证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藏经》
- 华佗·东汉
- 简介
- 序
- 卷上
-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 生成论第三
- 阳厥论第四
- 阴厥论第五
- 阴阳否格论第六
- 寒热论第七
- 虚实大要论第八
- 上下不宁论第九
- 脉要论第十
-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 生死要论第十三
-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 积聚症瘕杂虫论第十八
- 劳伤论第十九
- 传尸论第二十
-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 卷中
- 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 论痹第三十三
- 论气痹第三十四
- 论血痹第三十五
- 论肉痹第三十六
- 论筋痹第三十七
- 论骨痹第三十八
-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 论五丁状候第四十
- 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 卷下
- 疗诸病药方六十道
- 附录一·序
- 附录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