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泄
内经云.湿胜则濡泄.甲乙经云.寒气客于下焦.传为濡泄.夫脾为五脏之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泄.法当除湿利小便也.对金饮子主之.
【对金饮子】
上相合作四服.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两个.煎一盏.去渣.温服食前.(上都七月间.史丞相有此疾.三服而愈)

- 濡泄《卫生宝鉴》
- 濡泄《中医词典》
- 濡泻《圣济总录》
- 濡细二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濡泻《中医词典》
- 濡弱微细四种相类《轩岐救正论》
- 濡泻《明医指掌》
- 濡弱芤伏牢革诸脉歌《医宗金鉴》
- 濡与牢对《三指禅》
- 濡弱二脉辨《读医随笔》
- 濡脏汤《备急千金要方》
- 濡弱《四圣心源》
- 臑《中医词典》
- 濡脉指法主病《脉诀乳海》
- 臑《中医词典》
- 濡脉(阴中之阴)《脉诀汇辨》
- 臑(肱,上膊)《中医名词词典》
- 濡脉(阴中之阳)《诊家正眼》
- 臑骨《中医名词词典》
- 濡脉《脉理求真》
- 臑骨《中医词典》
- 濡脉《中医词典》
- 臑骨《中医词典》
- 濡脉《中医名词词典》
- 臑骨《医宗金鉴》
- 濡化《中医词典》
- 臑骨伤《中医词典》
- 濡(阴)《濒湖脉学》
- 臑骨伤《中医词典》
- 濡《三指禅》
- 臑骨突出《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