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泄痢论

《卫生宝鉴》书籍目录

论曰.脏腑泄痢.其证多种.大抵从风湿热论之.是知寒少热多.寒则不能久也.故曰暴泄非阴.久泄非阳.论云.春宜缓形.形缓动则肝木乃荣.反静密则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风气内藏.夏至则火盛而金去.独火木旺而脾土损矣.轻则飧泄.身热脉洪.谷不能化.重则下痢.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故曰诸泄稠粘.皆属于火.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宜大黄汤下之.是为重剂.黄芩芍药汤.是为轻剂.是实则泄其子.木能自虚而脾土实矣.故经曰.春伤于风.夏为飧泄.此逆四时之气.人所自为也.有自太阴脾经受湿.而为水泄虚滑.身重微满.不知谷味.假令春宜益黄散补之.夏宜泄之.法云.宜补、宜泄、宜和、宜止.和则芍药汤.止则诃子汤.久则防变而为脓血.是脾经传受于肾.谓之贼邪.故难愈也.若先利而后滑.谓之微邪.故易痊也.此皆脾土受湿.天之所为也.虽圣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气.从鼻而入.留积于脾而为水泄也.有厥阴经动.下痢不止.其脉沉而迟.手足厥逆.脓血稠粘.此为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汤汗之.法云.谓有表邪缩于内.当散表邪而自愈.有暴下无声.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微.呕吐.急以重药温之.浆水散是也.故法云.后重者宜下.腹痛者当和.身重者除湿.

脉弦者去风.脓血稠粘者.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者.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者.宜汗之则愈. 溏为痢.当温之而已.又云.在外者发之.在内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兵法有云.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泄之谓也.(上出活法机要)

芍药黄芩汤治泄痢腹痛.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粘.

黄芩 芍药(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 咀.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不拘时.

【大黄汤治泻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大黄(一两)

上一味锉碎.好酒二大盏.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半.去渣.将酒分作二服.顿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为度.后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白术黄芩汤.盖彻其毒也.

【芍药汤】行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

芍药(一两) 当归 黄连 黄芩(各半两)大黄(三钱) 桂(二钱半) 甘草(炒) 槟榔(各二钱)木香(一钱)

上九味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痢不减.渐加大黄.食后.

○如便后脏毒.加黄柏半两.

白术黄芩汤服前药痢疾虽除.更宜调和.

白术(一两) 黄芩(七钱) 甘草(三钱)

上三味 咀.作三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浆水散治暴泄如水.周身汗自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不能语.甚者加吐.此为急病.

半夏(二两.又泡) 附子(炮) 桂 干姜(炮)甘草(炙.各五钱) 良姜(二钱半)

上六味为末.每服三五钱.浆水二盏.煎至一盏.和渣热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一二服.太阳经伤动.传太阴下痢为 溏.大肠不能禁固.卒然而下.下成小油光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温之.春夏宜桂枝汤.秋冬宜白术汤

桂枝汤

桂枝 白术 芍药(各五钱) 甘草(炙.二钱)

上四味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白术汤

白术 芍药(各三钱) 干姜(五钱.炮) 甘草(炙.二钱)

上四味为粗散.如前煎.甚者去干姜.加附子三钱.谓辛能发散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卫生宝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卫生宝鉴》书籍目录
  1. 泄痢论《卫生宝鉴》
  2. 泄痢发搐《中医词典》
  3. 泄痢统论《圣济总录》
  4. 泄痢不禁不断及日数十行方三首《外台秘要》
  5. 泄满《中医词典》
  6. 泄痢病《备急千金要方》
  7. 泄脓血《中医词典》
  8. 泄痢《是斋百一选方》
  9. 泄热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0. 泄痢《中医词典》
  11. 泄如蟹渤《中医词典》
  12. 泄利根原《四圣心源》
  13. 泄水丸《儒门事亲》
  14. 泄利《儒门事亲》
  15. 泄水肿阴湿《丹溪手镜》
  16. 泄利《普济方·针灸》
  17. 泄卫透热《中医名词词典》
  18. 泄利《中医词典》
  19. 泄卫透热《中医词典》
  20. 泄利《伤寒说意》
  21. 泄泻《医学集成》
  22. 泄可去闭《中医词典》
  23. 泄泻《中医名词词典》
  24. 泄精《卫生易简方》
  25. 泄泻《景岳全书》
  26. 泄精《普济方·针灸》
  27. 泄泻《景岳全书》
  28. 泄精《新修本草》
  29. 泄泻《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30. 泄剂《中医词典》
  31. 泄泻《气功外气疗法》

《卫生宝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