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濡脉指法主病

《脉诀乳海》书籍目录

七濡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再再还来.按之根据前却去曰濡.主少力.五心烦热.脑转耳鸣.下元极冷.

濡.阴水也.他本俱释为阴金.非也.洁古曰.浮涩弱属金.沉滑濡属水.是以知濡为阴水也.然濡而为不及之水者.何也.谓阳已竭.而阴无所附也.指下寻之似有者.非若他脉之真有.而似乎有也.则为阳已竭矣.再再还来.是阴欲附也.按之根据前却去.是阴欲附而无所附也.经云.阳为阴使.今阳已竭.故主少气力.阴无附.故五心烦热.水不足.故脑转耳鸣.阳已衰.故下元极冷.

脉经第一篇.有软脉而无濡脉.要知濡即软也.又云.软脉极软而浮细.一曰按之无有.举之有余.一曰小而软.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

【歌曰】

按之似有举之无.髓海丹田定已枯.四体骨蒸劳热甚.脏腑终传命必殂.

按之似有.阴无所附也.举还无.阳已竭也.髓海丹田定已枯.肾水已涸也.四体骨蒸劳热甚.谓水已涸.而虚火煎熬也.脏腑终传命必殂.谓肾病传心.心病传肺.肺病传肝.肝病传脾.脾复传肾.经曰.传终者死.是传其所胜也.

按经云.三部脉濡弱.久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之生.

【又歌曰】

濡脉关前人足汗.

关前.阳位也.濡.阳衰之脉也.足汗.多汗也.汗阴血所化也.阳部而见阳衰之脉.是阳气已虚.不能卫护其阴.则阴气外泄.故其人多汗耳.

脉经云.寸口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干地黄汤薯蓣丸内补散牡蛎散并粉.针太冲补之.

当关少气精神散.

夫精气神.乃身之三宝也.经曰.精生气.气生神.是以精极则无以生气.气少则无以生神.中焦者.荣气之所出也.今关部而见濡脉.则中气大虚.而精与神亦为之耗散矣.

脉经云.关上濡下重.又云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汤女萎丸.针关元补之.

尺部绵绵即恶寒.骨与肉疏都不管.

尺所以候下焦者也.尺部而见濡脉.是为阳衰于下.故恶寒.经云.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即内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发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土胜水也.

脉经云.尺中濡少血.发热恶寒.又云.尺脉濡.若小便难.宜服瞿麦汤白鱼散.针关元泻之.千金翼云.脚不收风痹.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脉诀乳海》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脉诀乳海》书籍目录
  1. 濡脉指法主病《脉诀乳海》
  2. 濡脉(阴中之阴)《脉诀汇辨》
  3. 濡弱《四圣心源》
  4. 濡脉(阴中之阳)《诊家正眼》
  5. 濡弱二脉辨《读医随笔》
  6. 濡脉《脉理求真》
  7. 濡弱芤伏牢革诸脉歌《医宗金鉴》
  8. 濡脉《中医词典》
  9. 濡弱微细四种相类《轩岐救正论》
  10. 濡脉《中医名词词典》
  11. 濡细二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2. 濡化《中医词典》
  13. 濡泄《中医词典》
  14. 濡(阴)《濒湖脉学》
  15. 濡泄《卫生宝鉴》
  16. 《三指禅》
  17. 濡泻《圣济总录》
  18. 《痰火点雪》
  19. 濡泻《中医词典》
  20. 儒医《轩岐救正论》
  21. 濡泻《明医指掌》
  22. 茹膏《备急千金要方》
  23. 濡与牢对《三指禅》
  24. 茹淡论《格致余论》
  25. 濡脏汤《备急千金要方》
  26. 《本草图经》
  27. 《中医词典》
  28. 《本草撮要》
  29. 《中医词典》
  30. 《本草分经》
  31. 臑(肱,上膊)《中医名词词典》

《脉诀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