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心胃痛及腹中痛

《卫生宝鉴》书籍目录

草豆蔻丸治因饥饱劳役.脾胃虚弱.而心火乘之.不能滋荣心肺.上焦元气衰败.因遇冬冷.肾与膀胱之寒水大旺.子能令母实.助肺金大旺相辅.而来克心乘脾.故胃脘当心而痛.此大复其仇.故经云.大乘必大复.理之常也.故皮毛血脉分肉之间.元气已绝于外.又以大寒大燥二气.并而乘之.其人苦恶风寒.耳鸣及腰背相引.而鼻内苦 肉不通.不闻香臭.额寒脑痛.目时眩.寒水反乘脾土.痰唾沃沫.饮食反出.腹中常痛.心胃痛.胁下急缩.有时而痛.腹不能伸.大便多泄而不秘.下气不绝.或腹中鸣.胸中气乱.心烦不安.而成霍乱之意.膈咽不通.极则有声.鼻中气短.遇寒滋甚.或居暖处.方过口吸风.寒则复作.四肢厥逆.身体沉重.不能转侧.头不可以顾.小便溲而欠.此脾虚之至极也.

橘皮(八分) 僵蚕(八分) 草豆蔻(一钱四分.面裹煨熟.去皮)

泽泻(一钱) 青皮(六分) 吴茱萸(八分.洗去苦) 半夏(一钱)

黄(八分) 益智仁(八分) 人参(八分) 神曲(炒.四分)

甘草(六分) 姜黄(四分) 桃仁(汤浸去皮尖.六分) 当归身(六分)

柴胡(四分.详胁下痛.多少用之) 大麦 (一钱半) 甘草(炙六分)

上除桃仁另研外.余同为末.入桃仁研匀.汤浸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热白汤送下.旋斟酌虚实多少用之.

神保丸治心膈痛.腹胁痛.肾气痛.痰积痛.

木香 胡椒(各二钱五分) 干蝎(七个) 巴豆(去心.膜油.十个)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令匀.汤浸蒸饼为丸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丸.姜汤下.

丁香止痛散治心气痛不可忍.

良姜(五两) 茴香(炒) 甘草(炙.各一两半) 丁香(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服.不拘时.

失笑散定心气痛不可忍.小肠气痛.

蒲黄(炒香) 五灵脂(酒研.洗去砂土.各等分为末)

上先用酽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热服.

二姜丸治心脾疼.温养脾胃.疗冷食所伤.

干姜(炮) 良姜上二味等分.为细末.面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陈皮汤下.妊妇不宜服.

七气汤治七气为病.内结积聚.心腹绞痛.时发时止.

人参 官桂 炙甘草(各一两) 半夏(五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入姜三片.煎七分.稍热服.

益智散治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绞痛.

川乌(四两) 益智(二两) 干姜(半两) 青皮(一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二盏入盐一捻.姜五片.枣二个.同煎至八分.去渣.温服.食前.

茱萸丸 治脾胃虚冷呕逆.醋心腹闷不快.大效.

官桂(二两) 荜茇 荜澄茄(各一两) 浓朴(姜制)胡椒(各一两) 黑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干姜(炮.一两) 吴茱萸(拣净.三两.好酒少许.洗焙)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温米饮送下.日三服.

高良姜汤治心腹 痛如刺.两胁支满而闷不可忍.

良姜(五钱) 浓朴(姜制) 当归(炒) 官桂(各二钱)

上 咀.以水一升.煎取四合.强人分作二服.弱人分作三服.一服痛定.止后服.对病增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卫生宝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卫生宝鉴》书籍目录
  1. 心胃痛及腹中痛《卫生宝鉴》
  2. 心胃痛《奇效简便良方》
  3. 心胃痛证治《医宗金鉴》
  4. 心胃痛《寿世保元》
  5. 心胃痛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6. 心胃痛《医述》
  7. 心窝成漏《奇效简便良方》
  8. 心胃痛《续名医类案》
  9. 心无外缘《养生导引秘籍》
  10. 心胃门《幼科切要》
  11. 心无血说《医林改错》
  12. 心胃火燔《中医词典》
  13. 心喜笑《普济方·针灸》
  14. 心痿《中医词典》
  15. 心喜笑(怒)《针灸资生经》
  16. 心为汗《中医词典》
  17. 心系《中医名词词典》
  18. 心头疼《孙真人海上方》
  19. 心系《中医词典》
  20. 心痛症块方二首《外台秘要》
  21. 心系病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22. 心痛证《明医指掌》
  23. 心下沉积《儒门事亲》
  24. 心痛章《医学妙谛》
  25. 心下大如杯结症方二首《外台秘要》
  26. 心痛欲死《医法圆通》
  27. 心下否痛《中医词典》
  28. 心痛续论《医学从众录》
  29. 心下急《中医名词词典》
  30. 心痛续法《医学纲目》
  31. 心下急《中医词典》

《卫生宝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