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出乘阳治法方
一妇人三十余岁.忧思不已.饮食失节.脾胃有伤.面色黧黑不泽.环唇尤甚.心悬如饥状.饥不欲食.气短而促.大抵心肺在上.行荣卫而光泽于外.宜显而不藏.肾肝在下.养筋骨而强于内.当隐而不见.脾胃在中.主传化精微以灌四脏.冲和而不息.其气一伤.则四脏失所.忧思不已.气结而不行.饮食失节.气耗而不足.使阴气上溢于阳中.故黑色见于面.又经云.脾气通于口.其华在唇.今水反来侮土.故黑色见于唇.此阴阳相反.病之逆也.上古天真论云.阳明脉衰于上.面始焦.始知阳明之气不足.故用冲和顺气汤.此药助阳明生发之剂.以复其色耳.
【冲和顺气汤】
葛根(一钱半) 升麻 防风 白芷(各一钱)黄(八分) 人参(七分) 甘草(四分) 芍药苍术(各三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两个.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后、午前.取天气上升之时.使人之阳气易达故也.数服而愈.
内经曰.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以升麻苦平.葛根甘温.自地升天.通行阳明之气为君.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气留而不行者.以辛散之.防风辛温.白芷甘辛温.以散滞气.用以为臣.苍术苦辛.蠲除阳明经之寒湿.白芍药之酸.安太阴经之怯弱.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人参黄 、甘草、甘温.益正气以为臣.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生姜辛热.大枣甘温.和荣卫.开腠理.致津液.以复其阳气.故以为使也.

- 阴出乘阳治法方《卫生宝鉴》
- 阴臭阴肿阴痛阴吹《医学纲目》
- 阴出之阳《中医词典》
- 阴臭候《诸病源候论》
- 阴处《中医词典》
- 阴痓《中医词典》
- 阴疮《景岳全书》
- 阴池《中医词典》
- 阴疮《孙真人海上方》
- 阴池《手穴手纹诊治》
- 阴疮《中医词典》
- 阴乘阳《中医词典》
- 阴疮《幼幼新书》
- 阴成形《中医词典》
- 阴疮《证治准绳·幼科》
- 阴常不足《中医词典》
- 阴疮《证治准绳·疡医》
- 阴部神经终末运动潜伏期检测《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阴疮《外科大成》
- 阴部《类经图翼》
- 阴疮《妇人规》
- 阴不足《中医词典》
- 阴疮《中医妇科学》
- 阴不抱阳《中医词典》
- 阴疮《女科证治准绳》
- 阴不抱阳《中医名词词典》
- 阴疮(交接出血、阴挺、阴痒、阴虫附)《女科撮要》
- 阴搏阳别《中医词典》
- 阴疮(杂病)《金匮悬解》
- 阴搏阳别《中医名词词典》
- 阴疮方七首《外台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