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补泻兼用辩
夫治病有专宜于寒者、热者、补者,泻者,又宜寒热补泻之兼用者。如《伤寒》有附子泻心汤,用大黄、芩、连、附子,寒热之并用者;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人参、大黄、黄芩、姜、桂,补泻寒热之并用者。
《金匮》有大黄附子细辛汤,有大黄、干姜、巴豆之备急丸。此皆先圣贤切中肯綮之妙用,当参究其所用之因而取法之。今时有用凉药而恐其太凉,用热药而恐其太热,是止知药之寒热,而不知病之邪正虚实也。然亦有并用寒热补泻而切当者,反为不在道者笑之。开之曰∶寒热补泻兼用,在邪正虚实中求之则得矣。

- 寒热补泻兼用辩《侣山堂类辩》
- 寒热补泻法《卫生宝鉴》
- 寒热不食羸瘦《幼幼新书》
- 寒热病论《症因脉治》
- 寒热错杂《中医名词词典》
- 寒热病、骨痹肉苛《类经》
- 寒热错杂《中医词典》
- 寒热病《内经评文》
- 寒热二厥《医学纲目》
- 寒热病《症因脉治》
- 寒热腹痛《幼幼新书》
- 寒热病《灵枢悬解》
- 寒热怪病《奇方类编》
- 寒热病《黄帝内经·灵枢》
- 寒热候《诸病源候论》
- 寒热并作《幼科释谜》
- 寒热兼行之剂《金匮翼》
- 寒热并用《女科证治准绳》
- 寒热结实《幼幼新书》
- 寒热辩《景岳全书》
- 寒热结实候《诸病源候论》
- 寒热(又见伤寒寒热 中风寒热)《针灸资生经》
- 寒热厥《黄帝内经太素》
- 寒热《中医诊断学》
- 寒热厥后《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寒热《女科证治准绳》
- 寒热厥候《诸病源候论》
- 寒热《女科证治准绳》
- 寒热类伤寒证《伤寒九十论》
- 寒热《外科选要》
- 寒热论《中藏经》
《侣山堂类辩》
- 作者:张志聪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卷上
- 辩血
- 辩气
- 辩两肾
- 辩三焦
- 辩包络
- 辩督脉
- 辩脏腑阴阳
- 辩九窍
- 辩七门
-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夏伤于暑秋必疟
-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 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 《针经》论
- 伤寒书论
- 《金匮要略》论
- 诊法论
- 识脉论
- 音声言语论
- 望色论
- 问因论
- 伤寒传经辩
- 阳证阴证辩
- 阳剧似阴阴剧似阳辩
- 阴证本于阳虚辩
- 邪正虚实辩
- 阳脱阴脱辩
- 病有新故辩
- 饮酒伤脾辩
- 发汗利水辩
- 瘫劳鼓膈为难治之因辩
- 能医伤寒即能医痘疹,能医痘疹即能医痈毒辩
- 乳痈鼠辩
- 能食而肌肉消瘦辩
- 奇恒论
- 利论
- 中风论
- 头痛论
- 心痛论
- 腹痛论
- 消渴论
- 咳嗽论
- 砂证论
- 痘论
- 疹论
- 胎前论
- 产后论
- 急下论
- 急温论
- 汗下论
- 往来寒热论
- 潮热论
- 《伤寒论》编次辩
- 风伤卫寒伤荣辩
- 医学入门
- 医以力学为先
- 中庸之道
- 杂证论
- 十干化五行论
- 卷下
- 本草纲领论
- 药性形名论
- 草木不凋论
- 四气逆从论
- 大枣
- 栀子
- 枇杷
- 款冬花
- 泽泻
- 芍药
- 牡丹皮
- 栝楼
- 麦芽
- 薯蓣
- 枸杞
- 红花
- 石膏
- 女贞实
- 莲实
- 桑上寄生
- 紫草茸
- 枳实
- 橘皮
- 麦门冬
- 防己
- 附子
- 丹雄鸡
- 黑豕
- 鳞类
- 蚌蛤
- 血余
- 龟板、鹿茸
- 半夏、天花粉
- 百合、紫苏
- 羌活、防风
- 鸡子、金银花、王不留行
- 沙参、人参、黄
- 姜附辩
- 炮制辩
- 畏恶反辩
- 奇偶分两辩
- 寒热补泻兼用辩
- 官料药辩
- 金匮肾气丸论
- 枳术汤论
- 胶艾汤论
- 戊癸合化论
- 太阴阳明论
- 蛔虫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