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心者,五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与小肠为表里,神之所舍。又主于血,属于火,王于夏,手少阴是其经也。
凡夏脉钩,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来盛去亦盛,此为太过。病在外,来衰去盛,此为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身热而骨痛,口疮舌焦。引水不及,则令人烦躁[一作心],上为欬唾,下为气泄。
其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平;脉来累累[一本无此四字却作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
又,思虑过多则怵惕,怵惕伤心,心伤则神失,神失则恐惧。
又,真心痛,手足寒,过节五寸,则旦得夕死,夕得旦死。
又,心有水气则痹,气滞身肿不得卧,烦而躁,其阴肿也。
又,心中风则翕翕[一作吸],发热不能行立,心中饥而不能食,食则吐呕。
夏心王左手,寸口脉洪浮大而散,曰平;反此则病。若沉而滑者,水来克火,十死不治;弦而长者,木来归子,其病自愈;缓而大者,土来入火,为微邪,相干无所害。
又,心病则胸中痛,四[一作胁]肢满胀,肩背臂膊皆痛;虚则多惊悸,惕惕然无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一作善]悲时眩,仆心积气,久不去则苦忧烦,心中痛。实则喜笑不息,梦火发。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邪气客于心,则梦山邱烟火。心胀则心烦短气,夜卧不宁,心腹痛,懊憹,肿气来往,上下行痛,有时休作。心腹中热,喜水涎出,是蚖蛟心也。心病则曰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又,左手寸口脉大甚,则手内热,赤[一作服]肿太甚,则胸中满而烦,澹澹面赤目黄也。
又,心病则先心痛而咳不止,关膈[一作格]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心虚则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魂魄妄乱。心脉沉小而紧浮,主气喘。若心下气坚实不下,喜咽干手热,烦满多忘太息,此得之思忧太过也。
其脉急甚,则发狂笑;微缓,则吐血;大甚,则喉闭[一作痹];微大,则心痛引背,善泪出;小甚,则哕;微小,则笑,消瘅[一作痹];滑甚,则为渴;微滑则心疝,引脐腹[一作肠]鸣;涩甚,则喑不能言;微涩,则血溢,手足厥,耳鸣,癫疾。
又,心脉抟坚而长,主舌强不能语[一作言];软而散,当慑怯不食也。
又,急甚,则心疝,脐下有病形,烦闷少气,大热上煎。
又,心病,狂言汗出如珠,身厥冷,其脉当浮而大,反沉濡而滑;甚色当赤,今反黑者,水克火,十死不治。
又,心之积,沉之而空空然,时上下往来无常处,病胸满悸,腰腹中热,颊[一作面]赤咽乾,心烦,掌中热,甚则呕血,夏差[一本作春差]冬甚,宜急疗之,止于旬日也。
又,赤黑色入口,必死也;面黄目赤者,亦[一作不]死;赤如衃血,亦死。
又,忧恚思虑太过,心气内索,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
扁鹊曰:心绝则一日死。色见凶多而人虽健敏,名为行尸,一岁之中,祸必至矣。
又,其人语声前宽而后急,后声不接前声,其声浊恶,其口不正,冒昧喜笑,此风入心也。
又,心伤则心坏,为水所乘,身体手足不遂,骨节解,舒缓不自由,下利无休息,此疾急宜治之,不过十日而亡也。
又,笑不待呷而复忧,此水乘火也。阴系于阳,阴起阳伏,伏则生热,热则生狂,冒昧妄乱,言语错误,不可采问[一作闻],心已损矣。
扁鹊曰:其人唇口,赤即可治,青黑即死。
又,心疟则先烦[一作颤]而后渴,翕翕发热也,其脉浮紧而大者是也。
心气实则小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温温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脉左寸口与人迎皆实大者是也。
心虚则恐惧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言语战栗,恶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衄血,诊其脉左右寸口两虚而微者是也。

-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 论心脾为经血主统《济阴纲目》
-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 论心肺远血肾肝近血《质疑录》
- 论新产三病《济阴纲目》
- 论心病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新生小儿《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 论泻要诀《重楼玉钥》
- 论修养寄子由《苏沈良方》
- 论泻南补北不可以治痿取阳明《质疑录》
- 论修针《针灸易学》
- 论泻痢证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论须疗缓急《外台秘要》
- 论泻痢粪尿色《景岳全书》
- 论须慎不须慎《外台秘要》
- 论泻(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论须针决《外科理例》
- 论泄泻《原要论》
- 论虚实《疡医大全》
- 论邪入皮毛经络风冷热灸法《普济方·针灸》
- 论虚实补泻《普济方·针灸》
- 论邪入皮毛经络风冷热灸法《外台秘要》
- 论虚实大要《华佗神方》
- 论哮(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论虚实二症歌《针灸大成》
- 论小方脉数差殊《活幼心书》
- 论虚损传变《虚损启微》
- 论小儿诸疾《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论虚损劳瘵《虚损启微》
- 论小儿之游风丹毒《幼科概论》
- 论虚邪治法《景岳全书》
《中藏经》
- 华佗·东汉
- 简介
- 序
- 卷上
-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 生成论第三
- 阳厥论第四
- 阴厥论第五
- 阴阳否格论第六
- 寒热论第七
- 虚实大要论第八
- 上下不宁论第九
- 脉要论第十
-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 生死要论第十三
-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 积聚症瘕杂虫论第十八
- 劳伤论第十九
- 传尸论第二十
-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 卷中
- 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 论痹第三十三
- 论气痹第三十四
- 论血痹第三十五
- 论肉痹第三十六
- 论筋痹第三十七
- 论骨痹第三十八
-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 论五丁状候第四十
- 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 卷下
- 疗诸病药方六十道
- 附录一·序
- 附录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