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金石草木,单服皆可以不死者,有验无验,在乎有志无志也。虽能久服,而有其药热壅塞而不散,或上或下,或痞或涩,各有其候,请速详明。用其此法,免败其志,皆于寿矣!谨论候并方具在后篇。
辨上痞候并方
上痞者,头眩目昏,面赤心悸,肢节痛,前后不仁,多痰短气,惧火喜寒,又状若中风之类者是也,宜用后方:
桑白皮[阔一寸长一尺] 槟榔[一枚] 木通[一尺去皮 一本作一两] 大黄[三分 湿纸煨] 黄芩[一分] 泽泻[二两]
右剉为粗末,水五升,熬取三升,取清汁分二[一本作三]服,食后临卧服。
辨中痞候并方
中痞者,肠满四肢倦,行立难,难食已,呕吐冒昧,减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后方:
大黄[一两 湿纸十重,包裹煨令香,熟切作片子] 槟榔[一枚] 木香[一分]
右为末,生蜜为圆,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日午日进二服,未减加之,效即勿再服。
附方:
桂[五钱不见火] 槟榔[一个] 黑牵牛[四两生为末二两]
右为末,蜜酒调二钱,以和为度。
辨下痞候并方
下痞者,小便不利,脐下满硬,语言蹇滞,腰背疼痛,脚重不能行立者是也,宜用后方:
瞿麦头子[一两] 官桂[一分] 甘遂[三分] 车前子[一两炒]
右件为末,以獖猪肾一个,去筋膜,薄批开入药末二钱匀,糁湿纸裹,慢火煨熟,空心细嚼,温酒送下,以大利为度。小便未利,脐腹未软,更服附方:
葱白一寸去心

- 辨三痞论并方《中藏经》
- 辨三经标本并病《白喉条辨》
- 辨三因《察病指南》
- 辨三关《针灸大成》
- 辨色《白喉条辨》
- 辨三部九候脉证《脉经》
- 辨色《女科证治准绳》
- 辨乳痈乳疽论《疡科心得集》
- 辨色法《医理真传》
- 辨乳癖乳痰乳岩论《疡科心得集》
- 辨色歌《小儿推拿广意》
- 辨柔痉不恶寒之误《研经言》
- 辨色及病《沈氏女科辑要》
- 辨认诸症法《医理真传》
- 辨色论《女科折衷纂要》
- 辨认一切阴虚证法《医理真传》
- 辨色失误《百病自测》
- 辨认一切阳虚证法《医理真传》
- 辨涩脉《诊脉三十二辨》
- 辨认内外发热证至要约言《伤寒恒论》
- 辨痧疹腹痛《医门补要》
- 辨认目疾法《医理真传》
- 辨善病风厥消瘅寒热痹积聚善忘善饥不瞑多卧形状篇《形色外诊简摩》
- 辨认脉法《医理真传》
- 辨善恶顺逆《中医外科学》
- 辨认痘法《医理真传》
- 辨善后《白喉条辨》
- 辨认疮法《医理真传》
- 辨伤寒(附寒极似热)《幼科铁镜》
- 辨人迎三部趺阳九候五脏六腑脉法《全生指迷方》
- 辨伤寒二《伤寒寻源》
《中藏经》
- 华佗·东汉
- 简介
- 序
- 卷上
-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 生成论第三
- 阳厥论第四
- 阴厥论第五
- 阴阳否格论第六
- 寒热论第七
- 虚实大要论第八
- 上下不宁论第九
- 脉要论第十
-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 生死要论第十三
-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 积聚症瘕杂虫论第十八
- 劳伤论第十九
- 传尸论第二十
-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 卷中
- 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 论痹第三十三
- 论气痹第三十四
- 论血痹第三十五
- 论肉痹第三十六
- 论筋痹第三十七
- 论骨痹第三十八
-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 论五丁状候第四十
- 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 卷下
- 疗诸病药方六十道
- 附录一·序
- 附录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