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论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书籍目录

鼻窦急、慢性炎症临床多见,是由于它常为急性鼻炎并发症(鼻腔和鼻窦粘膜连续炎症扩展);一窦发炎易延及多窦感染(窦壁窦口毗邻)而呈多窦炎或全鼻窦炎;发病率以上颌窦最高,依次为筛、额和蝶窦;鼻窦炎对邻近器官和下呼吸道、消化道功能有一定影响,且可发生严重的颅内并发症,此均有害于身体健康。致病原因:急性多与急性鼻炎并发症,游泳时污水进入窦腔,飞行或潜水时气压骤变,外伤和急性传染病期血行或淋巴经路感染窦腔有关;慢性乃为急性窦炎未愈或复发,妨碍窦口引流的鼻腔疾病,牙病感染侵入和全身病影响而发病。常见致病菌有流行性感冒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需氧菌;厌氧菌常见脆弱杆菌、产黑素拟杆菌和消化链球菌等。

【诊断】

一、现代医学

1.鼻窦炎均有特定部位的头痛,前组鼻窦炎多在头颅表面,而后组位于头颅深部,多为头部闷胀或沉重感,窦腔脓液排出在鼻腔不同部位——中鼻道开口鼻窦有上颌窦、额窦及前组筛窦,上鼻道为后组筛窦开口,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鼻阻随分泌物多少,鼻腔继发性病变轻重和体位活动关系密切,嗅觉减退程度与受累鼻窦有关。常有咽部症状。全身中毒症状急性较重伴发烧,慢性以精神神经症状常见。

2.压痛均于近窦壁处,鼻腔内可见继发性病变,如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性变,中隔粘膜增厚呈结节状,分泌物呈现于病窦开口附近的鼻道附近,在收缩窦口处鼻道粘膜或作位置引流时,分泌物更易于流出,有利于判定属何窦病变的体征。

3.鼻窦X线片可显示病变窦腔均匀性混浊或有气液平面,此为目前主要诊断方法。鼻窦内窥镜检查窦口与窦腔病变,能作精确的诊断和决定治疗方式。超声检查亦有助于诊断,而窦腔透照检查现已少用。

4.鼻窦腔冲洗,导管探入额、蝶窦现已少用,而上颌窦穿刺冲洗术并注入药物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常用方法。

5.对鼻窦炎引起的并发症要作出诊断(详见第十五节)。

二、中医学

(一)急性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范畴。本病因风热邪毒,袭表犯肺;或风寒化热,壅遏肺经,肺失清肃,致使邪毒循经上犯,结聚鼻窍,灼伤鼻窦肌膜而为病。

1.辨证依据:鼻流浊涕而量多,涕从鼻腔上方向下流为其特征,伴有头痛,鼻塞,鼻内肌膜红赤,眉间或颧部有压痛等症状及体征。

2.临床证型:主要由风热邪毒袭肺犯鼻所致,可不分型。症见涕黄或粘白量多,从鼻道上方流下,间歇或持续鼻塞,嗅觉减退,鼻内肌膜红肿,眉间或颧部有叩压痛。伴发热恶寒,头痛,胸闷,咳嗽多痰,口干,小便黄少,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二)慢性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范畴。本病可因风热邪毒侵袭或风寒入里郁久化热,壅遏肺经,久蕴鼻窍而成;也可因情志不畅,恚怒失节,胆失疏泄,气郁化火,胆火循经上犯,移热于脑,伤及鼻窦,燔灼气血,腐灼肌膜,热炼津液而为涕;或邪热犯胆,胆经热盛,上蒸于脑,迫津下渗而为病。另若素嗜酒醴肥甘之物,湿热内生,郁困脾胃,运化失常,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湿热邪毒循经上蒸,停聚窦内,灼损窦内肌膜均可致病。

另外,久病体弱,病后失养,肺气不足,卫阳虚弱,也易为邪毒侵犯,且因正虚抗邪不力,邪毒滞留鼻窍,凝聚于鼻窦,伤蚀肌膜而为病。或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思虑郁结,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调,气血精微生化不足,清阳不升,鼻窍失养,邪毒久羁,肌膜败坏,而成本病。且脾虚生湿,湿浊上泛,困结鼻窍,浸淫鼻窦,腐蚀肌膜也可致病。

1.辨证依据:鼻流粘涕或黄鼻浊涕,涕从鼻腔上方流下,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内肌膜红赤或淡红肿胀。

2.临床分型

(1)风热壅遏型:涕多黄浊,头痛头胀,鼻塞不利,嗅觉减退,眉间或颧部有叩压痛。伴咽喉不利,咳吐黄痰,口渴喜冷饮。大便或干,小便黄少,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2)胆腑郁热型:鼻涕黄浊粘稠如脓样,量多味臭,嗅觉差,鼻窍肌膜红赤肿胀。头痛较剧,鼻塞,眉间及颧部压痛明显。伴发热,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夜寐不安,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3)脾胃湿热型:鼻涕黄浊量多,鼻塞重而持续不通,嗅觉消失,鼻腔红肿胀痛,肿胀较甚。伴头晕重胀,头痛较剧,胃脘胀满嘈杂,食欲不振嗳腐吞酸,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或滑数。

(4)肺气虚寒型:鼻涕白粘,鼻塞或重或轻,嗅觉减退,鼻内肌膜淡红肿胀,鼻甲肥大,遇风冷鼻塞流涕加重。伴头昏胀,形寒肢冷,气短乏力,咳嗽有痰,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5)脾气虚弱型:鼻涕白粘或黄稠,量较多无臭味,鼻塞较重,嗅觉减退,鼻内肌膜淡红或红,肿胀较甚。伴肢倦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薄,脉缓弱。

【治疗】

一、现代医学

1.全身治疗:急性需卧床休息,多饮水和增加营养,并应用抗生素和镇痛剂。

2.局部治疗

(1)鼻腔处理,滴用或喷雾血管收缩剂,浸1%麻黄素棉片收缩鼻道或位置引流,以利窦腔积脓排出,用置换疗法使药物进入窦腔。

(2)窦区理疗,蒸汽吸入可减轻症状,注意变态反应局部表现并应用相应药物。

(3)促进窦腔脓液排出,用导管或穿刺入窦冲洗并给抗生素或激素药物,每周1次,多数可获治愈。

(4)鼻腔妨碍引流的病变去除,如切除肥大中甲和鼻息肉,矫正鼻中隔偏曲等。

(5)扩大窦口或重建引流窗口性手术,鼻窦内窥镜下作窦口、鼻道复合体区清理功能性手术,或鼻下道上颌窦开窗术。

(6)鼻窦根治术,单窦或多窦联合手术。

二、中医学

(一)急性鼻窦炎

1.治疗原则:祛风清热,解毒通窍。

2.治疗方法

(1)外治:①用鹅不食草650g,辛夷花150g,煎水2次,药液混合后浓缩成1500ml,加盐酸麻黄素粉3.75g,葡萄糖粉15g,过滤消毒后滴鼻,每日4次。②用黄连3g,辛夷花3g,冰片0.6g,共研细末,吹入鼻腔,每日3~4次。③针刺迎香、印堂、合谷、风池、尺泽、太阳、曲池等穴,每次选2~3穴,强刺激,每日1次。

(2)内治:用连翘10g,葛根15g,荆芥10g,薄荷10g,苍耳子10g,辛夷花10g,黄芩10g,栀子10g,菊花10g,白芷10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二)慢性鼻窦炎

1.治疗原则:根据不同证型以疏风清热,清泄胆热,清脾利湿,补肺散寒,健脾化浊等。

2.治疗方法

(1)风热壅遏型:①外治:用鹅不食草30g,辛夷花15g,野菊花30g,薄荷15g,冰片15g。水煎将其蒸气吸入鼻腔,每日2次。②内治:用薄荷10g,银花15g,苍耳子15g,辛夷花15g,白芷10g,板蓝根30g,大青叶15g,麻黄10g,藿香10g,荆芥10g,赤芍1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2)胆腑郁热型:①外治:同上。②内治:用龙胆草6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20g,车前子10g,泽泻15g,木通10g,苍耳子10g,白芷10g,当归10g,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3)脾胃湿热型:①外治:同上。②内治:黄芩15g,滑石30g,木通10g,茯苓15g,猪苓10g,大腹皮10g,白叩6g,大黄6g,石膏25g,辛夷花10g,苍耳子10g,草河车10g,白芷1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4)肺气虚寒型:①外治:a.用鱼脑石粉9g,冰片0.9g,辛夷花6g,细辛3g,共研细末,吹鼻,每日2~3次。b.用儿茶60g,鹅不食草30g,冰片15g,共研细末,用麻油调匀,纳入鼻内,每日2~3次。c.针刺选主穴迎香、百会、上星、合谷,配穴攒竹、通天、风池,每次各取1穴,强刺激,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d.艾灸囟会、前顶、迎香、上星,悬灸至患者觉焮热,皮肤潮红为止。②内治:细辛3g,荆芥10g,人参10g,诃子10g,桔梗10g,鱼脑石粉6g,辛夷花10g,苍耳子10g,白芷10g,黄芪15g,防风10g,川芎1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5)脾气虚弱型:①外治:同上。②内治:用人参10g,黄芪20g,白术15g,山药30g,莲子10g,泽泻10g,扁豆10g,茯苓15g,苡仁15g,砂仁6g,桔梗10g,白芷10g,辛夷花1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书籍目录
  1. 总论《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2. 总论《温热论》
  3. 总论《宜麟策》
  4. 总论《景岳全书》
  5. 总论《广嗣要语》
  6. 总论《景岳全书》
  7. 总论《伤寒捷诀》
  8. 总论《医学影像学》
  9. 总论《重订囊秘喉书》
  10. 总疗万病《千金翼方》
  11. 总论《救伤秘旨》
  12. 总括脉要歌《推拿抉微》
  13. 总论《证治准绳·幼科》
  14. 总括脉要歌《幼幼集成》
  15. 总论《证治准绳·疡医》
  16. 总看三部脉法《医学入门》
  17. 总论《证治准绳·疡医》
  18. 总诀《慈幼新书》
  19. 总论《普济方·针灸》
  20. 总经《中医词典》
  21. 总论《中药学》
  22. 总筋《中医词典》
  23. 总论《幼科释谜》
  24. 总护养法《景岳全书》
  25. 总论《外科启玄》
  26. 总观六经病欲解时《思考中医》
  27. 总论《专治麻痧初编》
  28. 总附渴症诸方论《原要论》
  29. 总论《专治麻痧初编》
  30. 总附咳嗽诸方论《原要论》
  31. 总论《三指禅》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