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鼻出血
鼻出血局部原因如外伤、新生物,全身原因如高血压、血液病等。据统计,多发生于鼻中隔前下易出血区,或下鼻道后部近下鼻甲后端鼻咽静脉丛区。轻者在滴数滴血后即可自行停止,严重者可以呈凶猛的致死性出血。所以处理时,除积极止血外,还应找到出血的原因及部位。
【诊断】
一、现代医学
首先,不要将上消化道及下呼吸道出血误诊为鼻出血。确诊为鼻出血后,就应进一步找到出血的部位及原因,特别是全身因素,如特异或特异性感染、高血压、血液病、尿毒症、磷、砷、汞中毒、内分泌疾病、某种维生素缺乏、遗传病、如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等病人应进行相关的全面检查。
二、中医学
鼻出血属中医“鼻衄”范畴,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
1.病因病机:鼻衄的产生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鼻部阳络损伤的结果。其原因可归纳为虚实两类。虑为阴虚、气虚;实为血热、气逆。
(1)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犯肺,循经上壅鼻窍,热伤脉络,血溢鼻中,而致鼻衄。
(2)胃经素有积热,或因暴饮烈酒,过食辛燥,以致胃热炽盛,火热内燔,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血随热涌,妄行脉外,而为鼻衄。
(3)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血随火动,鼻络受损,血液外溢,发为鼻衄。
(4)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或久病伤阴,肝肾不足,水不涵术,肝不藏血,虚火上炎,血溢鼻窍,而成鼻衄。
(5)久病不愈,优思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不统血,气失摄纳,血不循经,渗溢脉外,而致鼻衄。
2.辨证依据:鼻中出血量的多少,色泽的红淡以及全身其他症状。
3.临床分型
(1)肺热型:鼻中出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甚多。鼻干口燥,呼气烘热,或咳嗽痰黄,舌尖边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
(2)胃热型:鼻血量多,血色鲜红或深红,鼻燥口干或口臭,烦渴引饮,或胃脘不舒,嘈杂胀满,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洪大而数。
(3)肝火型:鼻血量多,血色深红,头痛头晕,口苦咽干,胸胁胀满,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型:鼻血色红,时作时止,量不多,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舌质嫩红或绛而少津,苔少,脉细数。
(5)气虚型:鼻血渗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心慌气短,语声低怯,饮食减少,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疗】
一、现代医学
1.严重出血病人就诊时可能已处于休克状态。出血不多的病人,往往由于恐慌、不安,也常在止血过程中虚脱。所以病人最好半坐于可以随时调整为平卧头低位的治疗床上,一旦出现休克或虚脱,即方便于处理。
2.用麻黄素棉片暂时轻轻填塞鼻腔,目的是使出血停止或减少,使病人得到安慰,趁此准备检查及彻底止血所用的器械及敷料。助手检查病人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并作记录,直至出血停止,全身情况恢复正常时方可停止记录。
3.出血仅限于鼻中隔出血区时,即可在出血区被覆明胶海绵后,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如有小动脉活动性出血,可在电凝后再用纱条压迫。
4.如出血来自鼻腔的深部,且看不清具体部位,先用浸有地卡因或利多卡因及肾上腺素的棉片暂时填塞,一则止血,二则作为表面麻醉。鼻腔填塞止血应力争看清出血部位的情况并使下一次止血成功。所以充分收缩鼻腔,暂时减少出血并麻醉鼻腔粘膜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看清具体的出血部位,至少要明确出血在中鼻甲以上或以下,鼻腔的前段还是后段。发现出血部位后,即用凡士林或碘仿纱条准确压迫出血部位,观察5分钟,如不再出血,即记录填塞纱条之条数,让病人安静休息。
5.如出血过于凶猛,看不清出血的部位或出血来自鼻底的后端,即应作前后鼻孔填塞。填塞止血者,一律全身使用抗生素,最长可在填塞后72小时抽出或交换纱条。
6.鼻腔填塞未能达到止血目的,需行血管结扎。出血部位于中鼻甲水平以上者结扎筛动脉,中鼻甲水平以下者结扎颈外动脉。近年来,有人主张经上颌窦结扎上颌动脉取代结扎颈外动脉,因为在近蝶腭动脉结扎上颌动脉出血区附近,不致因侧枝循环而影响止血效果,同时也对其他颈外动脉供血区域的血运影响较少,对老年患者,特别是患高血压者有人主张宁肯作颈外动脉结扎或上颌动脉结扎,而不主张作后鼻孔填塞,因不仅易继发感染,而又增加呼吸道阻力,甚有报告发生猝死者。
7.鼻中隔易出血区反复出血的患者,可采取鼻中隔粘膜下剥离或粘膜划痕的方法。
8.伴有出血的全身因素者,在局部止血的同时,应进行针对性的全身治疗。有不良挖鼻习惯者应劝告其戒除。接触粉尘或砷、汞、磷等化学物品者,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或改变工作环境。
二、中医学
1.治疗原则:宜急则治其标,先用外治止其血,再辨证求因,配合内治法。
2.治疗方法
(1)外治:①用五倍子、诃子、明矾、白及、麻黄各100g,细辛50g,加水5000ml,蒸至100ml,过滤装入喉头喷雾器备用。将出血灶处血液拭干,找到出血点,迅速将药液喷洒于出血灶,若仍渗血还可喷洒第二次至血止。也可将棉片蘸药贴于出血灶压迫止血。注意勿将出血灶表面粘附物拭去,以免重新出血。②以冷水浸湿毛巾或冰袋敷于患者的前额或颈部。③用手指揉按患者入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或紧捏一侧或两侧鼻翼,以达止血目的。④令病人双足浸于温水中,或以大蒜捣泥敷于足底涌泉穴上。有引热下行的作用,以协助止血。⑤用血竭、蒲黄各等份研末,吹入鼻腔出血处,或放棉纱上贴于出血处。⑥艾条灸囟会,或针刺迎香、合谷、内庭穴。
(2)内治:①肺热型:用阿胶9g,杏仁9g,茜草10g,茅根30g,侧柏叶10g,藕节炭10g,桑叶10g,枇杷叶9g,生石膏30g,麦冬15g,北沙参15g,黑芝麻30g,知母10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②胃热型:用石膏30g,生地10g,侧柏炭10g,黄连6g,荷叶10g,茅根30g,藕节炭10g,仙鹤草10g,丹皮10g,沙参10g,大黄6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③肝火型:用龙胆草6g,黄芩10g,柴胡10g,栀子10g,青黛3g,泽泻12g,木通10g,车前子10g,当归3g,生地10g,甘草6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④阴虚型:用黄柏10g,知母10g,熟地20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10g,茯苓10g,丹皮10g,旱莲草15g,藕节炭10g,阿胶10g,玄参15g,血余炭6g。水煎,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⑤气虚型:用党参15g,黄芪15g,山药15g,白术10g,当归10g,白芍10g,五味子10g,侧柏叶30g,地榆10g,藕节炭6g,仙鹤草10g,炙甘草1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 鼻出血《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鼻出血《临床激光治疗学》
- 鼻出血《外科正宗》
- 鼻出清涕《证治准绳·杂病》
- 鼻出血《耳鼻咽喉外科学》
- 鼻臭《中医词典》
- 鼻出血辨病《常见病自测》
- 鼻冲《中医词典》
- 鼻出血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鼻赤《金匮钩玄》
- 鼻出血的原因《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鼻赤《证治准绳·类方》
- 鼻出血点《手穴手纹诊治》
- 鼻赤《证治准绳·幼科》
- 鼻出浊涕《证治准绳·杂病》
- 鼻赤《中医词典》
- 鼻穿《中医词典》
- 鼻部肿瘤《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鼻疮《中医词典》
- 鼻部证治(计十一证)《外科证治全书》
- 鼻疮《医宗金鉴》
- 鼻部用药《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鼻疮《证治准绳·类方》
- 鼻部望色辨证门主论《疡医大全》
- 鼻疮《寿世保元》
- 鼻部外形《常见病自测》
- 鼻疮《外科心法要诀》
- 鼻部手术与视力障碍《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鼻疮《外科心法要诀》
- 鼻部色泽变化《百病自测》
- 鼻疮《外科大成》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第一章 鼻部疾病
- 第一节 外鼻畸形
- 第二节 先天性前、后鼻孔闭锁
- 第三节 鼻及鼻窦外伤
- 第四节 鼻前庭炎及鼻疖
- 第五节 急性鼻炎
- 第六节 慢性鼻炎
- 第七节 萎缩性鼻炎
- 第八节 变态反应性鼻炎
- 〔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1990)
- 第九节 鼻息肉
- 第十节 鼻腔异物
- 第十一节 鼻出血
- 第十二节 鼻中隔偏曲
- 第十三节 鼻中隔血肿及脓肿
- 第十四节 鼻窦普通炎症疾病
- 第十五节 鼻和鼻窦炎的并发症
- 第十六节 鼻特异感染性疾病
- 第十七节 恶性肉芽肿
- 第十八节 鼻及鼻窦囊肿
- 第十九节 鼻及鼻窦良性肿瘤
- 第二十节 鼻及鼻窦恶性肿瘤
- 第二章 咽部疾病
- 第一节 急性咽炎
- 第二节 慢性咽炎
- 第三节 腺样体肥大
- 第四节 急性扁桃体炎
- 第五节 慢性扁桃体炎
- 第六节 颈部筋膜间隙感染
- 第七节 咽部特异感染性疾病
- 第八节 全身病的咽部表现
- 第九节 爱滋病的耳鼻咽喉表现
- 第十节 咽部良性肿瘤和囊肿
- 第十一节 咽部恶性肿瘤
- 第十二节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第三章 喉部疾病
- 第一节 先天性喉畸形
- 第二节 喉外伤
- 第三节 急性会厌炎
- 第四节 急性喉炎
- 第五节 慢性喉炎
- 第六节 肥厚性声带炎
- 第七节 声带小结
- 第八节 声带息肉
- 第九节 喉阻塞
- 第十节 喉麻痹
- 第十一节 喉部特异感染性疾病
- 第十二节 喉淀粉样变
- 第十三节 喉部良性肿瘤
- 第十四节 喉癌
- 第四章 食管和气管疾病
- 第五章 耳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