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内在确认法
部分24小时pH监测仪具有内在确认LES的功能,以便在监测时正确定位pH电极。
该系统包括三部分:(i)压力感受器;(ii)可外部加压的灌注水袋;(iii)有内置压力测压通道的pH导管。
此类pH监测仪可直接显示压力变化。其优点是患者在pH监测前无需另行插管测压以确定LES位置。但此法不像传统的食管测压那么精确。虽然此法容易识别RIP,但要精确定出LES近端的边界仍较困难。
仪器(图8.9)
· 动态24小时pH监测仪
· 带有内置压力通道LES定位用的一次性或多次性pH导管
· 压力传感器
· 连接压力传感器与pH监测仪的电缆
· 加压袖套
· 装有无菌水的水袋(于加压袖套内)
· 连接水袋与压力传感器的微量输液器
· 插管用附属材料(见第7章)。
图8.9 LES内在确认法所需设备:动态pH监测仪(Synectics Digitrapper MkIII);静脉点滴架;装在袖套内的无菌水袋;有灌注测压通道的pH导管。
检查步骤
1 根据操作手册标定pH导管。
2 连接压力传感器与动态24小时pH监测仪。
3 连接灌注系统。
4 充盈袖套至压力达300mmHg,使灌注水流速度稳定在0.5ml/min。
5 经鼻孔插入检测导管,使其末端距鼻腔55~60cm(见第7章)。
6 患者取平卧位。
7 此时,pH监测仪即可同时显示pH值及压力条带(以Synectics Digitrapper为例)。
8 将测压通道在胃内记录到的压力做为零。
9嘱患者做缓慢深呼吸,吸气时压力升高(压力条带右移),即可证实测压通道在胃内(图8.10)。
10 按0.5~1cm梯度分段外拉导管,每段中间停留做3~5次呼吸。
图8.10 吸气时胃内压力升高。
图8.11 腹段LES压力变化
图8.12 胸段LES压力变化。吸气时压力下降。
图8.13 食管内压变化,虽吸气时压力下降,但波动幅度较小。
11 吞咽引起的压力变化忽略不计。
12 测压通道进入LES高压区后,即可见压力显著变化(图8.11)。
13 测压通道到达RIP,吸气时压力下降(压力带左移)(图8.12)。
14 测压通道离开LES后,压力降至胃内压基线以下,且随呼吸运动仅产生小幅波动,此处即LES上端(图8.13)。
因测压通道位于pH检测电极顶端上方5cm处。所以如果要将pH检测电极置于LES上端上方5cm,则必需将测压通道外拉退至LES上端上方10cm处。

- LES内在确认法《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Lennox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Letterer-Siwe病《病理学》
- Leigh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Lhermitte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LDL受体相关蛋白《动脉粥样硬化》
- LIF《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LDL受体结构《动脉粥样硬化》
- LNNB各分测验及其功用《医学心理学》
- LDL受体基因结构《动脉粥样硬化》
- LONG-QT综合症《基因与疾病》
- LDL受体功能《动脉粥样硬化》
- Louis-Bar氏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LDL受体《临床生物化学》
- LPL基因及其多态性《动脉粥样硬化》
- LDL-R基因突变分析《动脉粥样硬化》
- LPL结构与合成《动脉粥样硬化》
- LDL-R基因突变的常用研究方法《动脉粥样硬化》
- LPL与Ⅰ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
- LB培养基《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LRP功能《动脉粥样硬化》
- LAK细胞《免疫与健康》
- LRP组成及合成部位《动脉粥样硬化》
- LAK细胞《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LT《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LAK 细胞《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Luria-Nebraska神经心理成套测验《医学心理学》
- L《传染病》
- Lusoria吞咽困难《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L《医学遗传学基础》
- Lyme病螺旋体《医学微生物学》
《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前言
- 鸣谢
- 缩写对照表
- 第一章 消化系统解剖学
- 第二章 吞咽障碍
- 第三章 反流性疾病
- 第四章 胃和小肠疾病
- 第五章 结肠和直肠肛门疾病
- 第六章 儿科胃肠道疾病
- 第七章 胃肠道插管术
- 第八章 临床检测方法
- 8.1 下食管括约肌定位
- 8.2 24小时pH监测
- 8.3 24小时胆汁监测
- 8.4 静态食管测压
- 8.5 动态食管测压
- 8.6 精确UES测压
- 8.7 胃窦十二指肠测压
- 8.8 胃电图
- 8.9 动态γ计数检测
- 8.10 肛门直肠测压
- 8.11 内脏刺激器/电子气压泵研究
- 8.12 生物反馈
- 8.13 阴部神经终末运动潜伏期检测
- 8.14 Oddi括约肌测压
- 第九章 儿科临床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