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排出道梗阻引起的结直肠性便秘
由排出道梗阻引起的便秘,患者感觉有便意,但排便困难,需要用力。
排出道梗阻性便秘可以由形态异常引起,也可源于功能性。
【病因】
排出道梗阻的形态原因。
直肠前壁套叠或直肠脱垂可引起肛管开口处梗阻,使不能排便。
图5.12直肠套叠和直肠脱垂。
图5.13直肠突出。
直肠突出(图5.13)
直肠可突出任何大小,且常无症状。直肠突出常见于产妇,因直肠阴道隔有缺陷使直肠突入阴道,粪便积聚使排出道梗阻。
排出道梗阻的功能原因
盆底痉挛综合征——肛门痉挛(图5.14)
此综合征的特征为病人用力排便时,EAS和耻骨直肠肌发生予盾性收缩,因而引起肛门功能性关闭,而不能排便。
当用力排便时,用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可以记录到增加的EAS和耻骨直肠肌予盾性活动。
直肠前壁的脱垂与耻骨直肠肌予盾性收缩时,使后壁被压于IAS上缘,可引起溃疡,此叫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
先天性巨结肠(见6.6)
在先天性巨结肠,由于先天性神经节细胞缺乏,RAIR缺如。远端大肠的某些区域因没有肠神经支配而引起肠狭窄和痉挛;然而上端大肠有神经支配故发生扩张并充满粪便。为了排便,IAS并未舒张,而引起排出道梗阻。
图5.14正常排便与盆底肌协调困难。用图经Williams & Wilkins允许,引自Schuster,1993。
会阴下降综合征(图5.15)
由于阴道分娩或用力过度紧压肛管时间过长,引起支配盆底肌的阴部神经损伤所致,阴部神经病变导致盆底下降。会阴下降综合征可引起排出道梗阻,而且由于时间太长,阴部神经也可引起EAS控制的损害,而发生大便失禁。
【由排出道梗阻引起便秘病人的症状】
· 持久或频繁的便意
· 排便困难
· 里急后重
图5.15会阴下降综合征引起便秘和大便失禁。
· 便次减少
· 肛门直肠和会阴痛
· 排便不尽感
· 需要人工取出粪便。
【鉴别诊断】
· 直肠炎
· 肛门直肠/结肠肿瘤
· 肛门狭窄
· 机械损伤引起的溃疡(如:栓剂/灌肠)。
【诊断措施】(图5.16)
直肠指诊
是识别结构异常的基本检查。
用针轻刺会阴皮肤以引起肛门瞬息反射,如进出脊髓的输入输出神经受损,则此反射消失。
临应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测引起便秘的原发病因(如高钙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低、低血钾)。
图5.16慢性便秘病人临床处理流程。BE,钡餐。引自ChampionM.C & Orr W.C (eds)Evolving Conceptsmn GastrointestinalMotility.1996,Blackwell Science, Oxford.
放射学
腹部平片可区分粪便负荷的结肠和气胀。钡剂灌肠能帮助除外机械性梗阻,确定巨结肠,并分析结肠袋的折叠形式。
直肠乙状结肠镜
可以直视肛管、直肠和乙状结肠有无梗阻、肿瘤、炎症、感染、出血、脱痔或肛裂。
结肠镜
可以直视整个结肠,确定有无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及结直肠良恶性肿瘤。
排粪造影
直肠和乙状结肠充满钡剂后,用荧光镜可以看到排便活动,并测量肛门直肠角,以及排便时肛门直肠角的变化。排粪造影亦可以测量盆底的下降,发现直肠脱垂、套叠、突出和功能性排出道梗阻。
同步视频测压和压力描计,与排粪造影结果一致。
结肠转运时间
病人摄入不透X光的标记物,行腹部X线全天跟踪。慢转运性便秘通常标记物分散在整个结肠,而排出道梗阻标记物则积聚于梗阻部位之上的直乙状结肠交界区。
扩张试验(气囊试验)
扩张试验为功能评估的简单试验。将可充水气囊插入直肠,正常人可以毫无困难地耐受150ml气囊容积。
肌电图

- 由排出道梗阻引起的结直肠性便秘《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系统《生理学》
- 由于检查器械或仪器引起的偏倚《预防医学》
- 由里出表《中医名词词典》
- 犹辨三光《中医词典》
- 由己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催化的两个反应的逆行过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犹见三光《中医词典》
- 由基的防御作用《动脉粥样硬化》
- 犹龙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由丙酮酸激酶催化的逆反应是由两步反应来完成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油爆鳝片《保健药膳》
- 由表入里《中医名词词典》
- 油菜《食物疗法》
- 由跋根《名医别录》
- 油菜《本草求真》
- 由跋根《新修本草》
- 油菜《本草分经》
- 由跋根《本草经集注》
- 油菜(《便民图纂》)《中医饮食营养学》
- 由跋《本草择要纲目》
- 油风《中医名词词典》
- 由跋《证类本草》
- 油风《中医词典》
- 由跋《千金翼方》
- 油风《医宗金鉴》
- 尤仲仁《中医词典》
- 油风《外科心法要诀》
- 尤怡(?-1749年)《中医词典》
- 油风《外科大成》
- 尤序《医暇卮言》
- 油风《外科正宗》
《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前言
- 鸣谢
- 缩写对照表
- 第一章 消化系统解剖学
- 第二章 吞咽障碍
- 第三章 反流性疾病
- 第四章 胃和小肠疾病
- 第五章 结肠和直肠肛门疾病
- 第六章 儿科胃肠道疾病
- 第七章 胃肠道插管术
- 第八章 临床检测方法
- 8.1 下食管括约肌定位
- 8.2 24小时pH监测
- 8.3 24小时胆汁监测
- 8.4 静态食管测压
- 8.5 动态食管测压
- 8.6 精确UES测压
- 8.7 胃窦十二指肠测压
- 8.8 胃电图
- 8.9 动态γ计数检测
- 8.10 肛门直肠测压
- 8.11 内脏刺激器/电子气压泵研究
- 8.12 生物反馈
- 8.13 阴部神经终末运动潜伏期检测
- 8.14 Oddi括约肌测压
- 第九章 儿科临床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