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壁结构
肛管壁分为以下几层:
粘膜
肛管上部覆盖着柱状上皮。
肛管末段覆有肛膜,为一薄层无汗腺及毛囊的鳞状上皮。此上皮的边界称为肛皮线,或称齿状线。
数条纵行粘膜柱(肛窦或Morgagni柱)始于肛管近段,终止于齿状线,环绕具肛腺的肛隐窝。此处粘膜呈紫色,而肛管其余部分粘膜为粉红色,其原因是此处粘膜层覆于三簇血管丛上,易引起内痔。
外痔是位于肛管粘膜与皮肤交界处的静脉丛曲张所致。
图1.22肛管纵切面观。
肌层
肛管有两层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与盆底一起协同作用,保持排便节制。
内括约肌
内括约肌是直肠内环肌层的延续,能维持一个持续周期性波动的肌张力,完全由自主神经控制,主要对肛管静息压力产生反应。
外括约肌
外括约肌通常分为三部分:皮下层、浅层和深层。
外括约肌对有意产生的压力产生反应,但也对静息压力发生反应。外括约肌包括红和白两种不同的横纹肌纤维。即使红的肌纤维看上去是随意分布的,但仍能像内括约肌一样保持一个紧张收缩状态。白的纤维可增加收缩强度,但只能保持很短时间。
提肛肌
盆底的提肛肌包括耻骨尾骨肌(与耻骨直肠肌组成耻骨直肠韧带)(图1.23),回肠尾骨肌,和坐骨尾骨肌。当然,也有变异的情况存在。耻骨直肠肌特别重要,因其收缩可使肛门直肠角保持近90°,此角在保持排便节制中起很大的作用(图1.21)。
图1.23耻骨直肠韧带。

- 肛管壁结构《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肛管《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肛管排气法《基础护理学》
- 肛肠科《中国医学通史》
- 肛管直肠手术前准备及手术后处理《普通外科学》
- 肛病原由症治《幼科释谜》
- 肛管直肠脱垂《临床激光治疗学》
- 肛《中医词典》
-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普通外科学》
- 刚壮之剂《金匮翼》
- 肛裂《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刚证《伤寒九十论》
- 肛裂《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刚柔失守之义《类经》
- 肛裂《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类经》
- 肛裂《中医词典》
- 刚柔《中医词典》
- 肛裂《中医外科学》
- 刚痉柔痉《伤寒捷诀》
- 肛裂《普通外科学》
- 刚痉(伤寒无汗为刚,寒性刚劲也)《幼幼集成》
- 肛瘘《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刚痉《校注医醇剩义》
- 肛漏《中医名词词典》
- 刚痉《中医词典》
- 肛漏《中医词典》
- 刚干《中医词典》
- 肛漏《马培之医案》
- 刚风《中医词典》
- 肛漏《中医外科学》
《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前言
- 鸣谢
- 缩写对照表
- 第一章 消化系统解剖学
- 第二章 吞咽障碍
- 第三章 反流性疾病
- 第四章 胃和小肠疾病
- 第五章 结肠和直肠肛门疾病
- 第六章 儿科胃肠道疾病
- 第七章 胃肠道插管术
- 第八章 临床检测方法
- 8.1 下食管括约肌定位
- 8.2 24小时pH监测
- 8.3 24小时胆汁监测
- 8.4 静态食管测压
- 8.5 动态食管测压
- 8.6 精确UES测压
- 8.7 胃窦十二指肠测压
- 8.8 胃电图
- 8.9 动态γ计数检测
- 8.10 肛门直肠测压
- 8.11 内脏刺激器/电子气压泵研究
- 8.12 生物反馈
- 8.13 阴部神经终末运动潜伏期检测
- 8.14 Oddi括约肌测压
- 第九章 儿科临床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