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肠易激缩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引起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有50~70%因肠道问题就诊的患者被诊断为IBS。
IBS完全是临床诊断,其基于腹痛和大便习惯的改变。
诊断通常是在除外结肠和生物化学原因引起的肠功能不全后而做出。然而,如果全面采集了病史,常没有必要进行广泛的检查。
【病因】
一些胃肠道功能异常与IBS症状有关。
· 小肠和结肠运动紊乱(图5.10)
图5.10结肠动力描计,与正常人比较,IBS病人有餐后病理性结肠反应,即收缩频率和压力增加。
图5.11其他病人与IBS病人疼痛感知的比较。IBS病人与正常人比较,气囊扩张在直乙状结肠交界区产生的疼痛耐受性较低。
· 内脏感知受损。
IBS对心理应激和摄食的运动反应异常可促发和加重症状。
其他的一些因素,如血中的激素水平、饮食和药物以及肠段的扩张,也可能引起肠道的高反应性。
有结肠和直肠扩张的IBS病人和健康人比起来,在较低容量和压力下就容易引起腹痛和腹部不适(图5.11)。
【症状】
· 腹痛/腹部不适常常由于排便或相关的大便坚硬度/频率等因素改变而得到缓解
· 胀气或腹胀感
· 排便异常如:
(a)大便次数改变
(b)大便性状的改变(多块状/坚硬或松软/水样)
(c)排便过程的改变(困难或急切、排便不尽感)
· 直肠胀满
· 恶心
· 早饱。
【鉴别诊断】
· 肠道机械性梗阻(如结直肠肿瘤)
· 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
· 消化性溃疡
· 贾第鞭毛虫病
· 胶质蛋白敏感性肠病
· 碳水化合物不耐受(如果糖、山梨醇)
· 假性梗阻
【诊断措施】
诊断症状标准
按罗马标准(一种常用的纲要)症状来诊断IBS:
· 腹痛或腹部不适持续或反复发作至少3个月,便后常可以缓解,并有大便次数和/或坚硬度的改变。以及:
· 超过2个的以下症状,至少出现占排便时间的25%:
(a)大便次数改变(从研究角度,「改变」定义为大便次数每日大于3次或每周少于3次)
(b)大便性状改变(多块状/坚硬或松软/水样)
(c)排便过程的改变(困难、急切或排便不尽感)
(d)粘液便
(e)胀气或腹胀感。
内脏刺激器/电子气压泵
内脏刺激器/电子气压泵是计算机控制的装置,其可以精确、可重复、自动地控制引起结肠/直肠扩张的容量和压力。
此试验可以确定是否有结肠和直肠的异常反应,并确定结肠/直肠的和敏感性阈值(见8.11)。
在IBS可发现的异常有:
·直肠和结肠扩张的和敏感性增加,与无症状的其他病人比较,IBS病人直肠扩张在低容量、低压力时即可引起疼痛
·餐后或肠段扩张后易发生直乙状结肠交界区痉挛。

- 肠易激缩合征《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肠遗《中医词典》
- 肠易激综合征《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肠痒《竹林女科证治》
- 肠易激综合征《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肠疡《盘珠集胎产症治》
- 肠痈《中医名词词典》
- 肠炎疾病《基因与疾病》
- 肠痈《圣济总录》
- 肠虚补之《痰火点雪》
- 肠痈《景岳全书》
- 肠型放射病的治疗《核、化学武器损伤》
- 肠痈《金匮悬解》
- 肠型放射病《核、化学武器损伤》
- 肠痈《景景医话》
- 肠泻《中医词典》
- 肠痈《中医词典》
- 肠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病理学》
- 肠痈《备急千金要方》
- 肠下血论《脾胃论》
- 肠痈《外科十法》
- 肠下血《儒门事亲》
- 肠痈《推求师意》
- 肠下痢《新修本草》
- 肠痈《续名医类案》
- 肠下利《普济方·针灸》
- 肠痈《杂病广要》
- 肠系膜下动脉《人体解剖学》
- 肠痈《证治准绳·幼科》
- 肠系膜上动脉《人体解剖学》
- 肠痈《张氏医通》
《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前言
- 鸣谢
- 缩写对照表
- 第一章 消化系统解剖学
- 第二章 吞咽障碍
- 第三章 反流性疾病
- 第四章 胃和小肠疾病
- 第五章 结肠和直肠肛门疾病
- 第六章 儿科胃肠道疾病
- 第七章 胃肠道插管术
- 第八章 临床检测方法
- 8.1 下食管括约肌定位
- 8.2 24小时pH监测
- 8.3 24小时胆汁监测
- 8.4 静态食管测压
- 8.5 动态食管测压
- 8.6 精确UES测压
- 8.7 胃窦十二指肠测压
- 8.8 胃电图
- 8.9 动态γ计数检测
- 8.10 肛门直肠测压
- 8.11 内脏刺激器/电子气压泵研究
- 8.12 生物反馈
- 8.13 阴部神经终末运动潜伏期检测
- 8.14 Oddi括约肌测压
- 第九章 儿科临床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