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血营气卫论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书籍目录

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气与血也。盖气取诸阳,血取诸阴。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血气者,其人身之根本乎。血何以为营?营行脉中,滋营之义也。气何以为卫?卫行脉外,护卫之意也。然则营与卫岂独无所自来哉?曰∶人受谷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灌溉经络,长养百骸,而五脏六腑皆取其气。故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卫二气周流不息,一日一夜脉行五十度,平旦以来复会于肺口。所谓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则是二气者,常相随而不相离也。夫惟血营气卫常相流通,则于人何病之有?一窒碍焉,百病由此而生矣。故气之作恙,发而为寒热,恚、怒、喜、忧、愁;聚而为积痞,疝、瘕、症、 、癖。上为头旋,中为五膈,下为脐间动气,或喘促,或咳噫。聚则中满,逆则足寒。凡此者,气使之然也。血之为患,其妄行则吐衄,其衰涸则虚劳。蓄之在上,其人忘;蓄之在下,其人狂。逢寒则筋不营而挛急,挟热则毒内淤而发黄。在小便者,为淋痛;在大便者,为肠风。其于妇人,月事进退,漏下崩中,病犹不一。凡此者,血使之然也。夫血譬则水也,气譬则风也,风行水上有血气之象焉,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于血,调其气犹可以导达病源。于气,区区调血何加焉?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是亦先阳后阴之意也。若夫血有败淤滞泥乎诸经,则气之道路未免有所壅遏,又当审所先而决去之。经所谓先去其血,而后调之,又不可不通其变矣。然而调气之剂,以之调血而两得,调血之剂,以之调气而乖张。

木香,如官桂,如细辛,如浓朴,以至乌药香附莪术三棱之类,治气可也,治血亦可也。若以当归地黄辈论之,施之血证无以逾此。然其性缠滞,每于胃气有亏焉。胃气既亏,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馁矣。善用药者,其间剂量而佐助之。(大凡治病,当识本末。假如呕吐痰涎,胃虚不食,以致发热,若与凉剂退热,则胃气愈虚,热愈不退。惟先以助胃止吐为本,其热自退。纵热不退,但得胃气已正,亦可旋与解热之剂。又有伤寒发大热,屡经寒凉疏转,其热仍前,但用和调胃气,自然无事。)虽然,心为血之主,肝为血之脏,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脏,诚哉是言也!学人苟知血之出于心,而不知血之纳于肝;知气之出于肺,而不知气之纳于肾。用药模棱,往往南辕而北辙矣。假如血痢作恙,以五苓、门冬等剂行其心,以巴豆大黄等剂逐其积,而其痛独存者,血之所藏无以养也,必佐以川芎芎归汤辈,则其痛止。假如喘嗽气鸣,以姜、橘、枳、梗、苏、桂调其气,以南星半夏细辛豁其痰,而终不下降者,气之所藏无以收也,必佐以补骨脂安肾丸辈,则其气归元。病有标本,治有后先,纲举而目斯张矣。噫!此传心吃紧之法也。耳目所接,敢不本卫生之家共之。(经云∶肾间动气,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生气之源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书籍目录
  1. 血营气卫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2. 血胤疮门主论《疡医大全》
  3. 血营气卫论《叶选医衡》
  4. 血胤疮《外科启玄》
  5. 血瘿《中医名词词典》
  6. 血翳包睛《银海精微》
  7. 血瘿《中医词典》
  8. 血翳包睛《目经大成》
  9. 血拥《外科证治全书》
  10. 血翳包睛《中医词典》
  11. 血壅《中医词典》
  12. 血溢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 血壅怪病《奇方类编》
  14.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着附)《针灸甲乙经》
  15. 血友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6. 血溢《中医词典》
  17. 血友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8. 血液一般检查《临床基础检验学》
  19. 血友病《百病自测》
  20. 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调节《心脏病学》
  21. 血友病《血液病学》
  22. 血液循环《生理学》
  23. 血友病A《基因与疾病》
  24. 血液循行与五脏调节《中医基础理论》
  25. 血瘀《四圣心源》
  26. 血液学进展《血液病学》
  27. 血瘀崩漏《中医名词词典》
  28. 血液学检查《临床基础检验学》
  29. 血瘀崩漏《中医词典》
  30. 血液性缺氧《病理生理学》
  31. 血瘀崩漏用五灵脂《女科经纶》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