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气方论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书籍目录

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 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营卫之所以运转者,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气也者,独非人身之根本乎?人有七情,病生七气。七气者,寒、热、怒、恚、喜、忧、愁,或以为喜、怒、忧、思、悲、惊、恐,皆通也。然则均调是气将何先焉?曰∶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故调气必先豁痰,如七气汤半夏主治,而官桂佐之,盖良法也。况夫冷则生气,调气虽用豁痰,亦不可无温中之剂,其间用桂,又所以温其中也,不然七气相干,痰涎凝结,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满艰食,或上气喘急,曰气隔、曰气滞、曰气秘、曰气中,以至五积六聚,疝癖瘕症,心腹块痛,发即欲绝,殆无往而不至矣。

冷气者,生冷伤脾,风冷入胃,或血海虚冷,冷则生气,用和剂七气汤治中汤沉香降气汤大沉香丸

痰结者,三因七气汤指迷七气汤、易简二陈汤

中满者,痞满不食,水气肿胀,面目俱浮,枳壳散加南木香、大流气饮、指迷七气汤、顺气木香散三和散五皮散半夏茯苓

上气者,气逆而上,呼吸喘促,分气紫苏汤苏子降气汤,或嚼苏合香丸秘传降气汤送下。

气隔者,阴阳不和,中脘窒塞,五膈吐噫,食不能下,五膈宽中散、和剂七气东加木香、缩气滞者,滞于胸膈则胀满,滞于手足则浮肿,滞于腰间则坠痛。胀满用异香散调气散沉香降气汤,仍与神保丸,或少蓬煎丸利之;浮肿用三和散夹生料五苓散,或五皮散加桂吞青木香丸,局方流气饮赤茯苓枳壳;腰痛,俞山人降气汤、局方七气东加橘核或辣桂煎汤,点调气散,吞青娥丸

气秘者,停宿不消,肠胃留滞,大便不通,苏合香丸夹和感应丸,或杨氏麝香丸,局方麻仁丸,并用枳壳散送下。

气疾之人,多因气不归元,遂成气中。状如中风,仆倒昏迷,牙关紧急,只是无痰。此为气中,不得误用风药及通关利腠等辈。先以姜汁泡汤,调苏合香丸,次用七气汤、大流气饮加石菖蒲,继之气顺而苏,即以治中东加木香,以和其中,使气归常道。若更不能调,则气逆而厥,又有变证。

五积者,五脏之所积,其病难医;六聚者,六腑之所聚,其病易治。挟水为癖,挟血为症,气血水饮皆能结块。轻者神保丸麝香汤送下,或少与蓬煎丸、撞气阿魏丸三棱煎丸;重者如意丸顶珠丸酌量用。

又一证漉漉作声,腹中缠滞,他无所苦。此为水饮,消饮丸倍术丸、(方并见水饮类。)

二姜丸夹和用之。

人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一种妇人,平时任气,易为七情所伤,适月事经季不行,一身百病,胸臆气填,呕恶全不入食,入食则吐痰涎。或一块如核,窒塞胸喉而痛;或一块如卵,筑触心下而疼;或腹中块物,动而作痛,攻刺腰背,时发哄热,四肢乏力,脚不能行,小便白浊浮油,带下淋沥,日就瘦弱,全似虚劳。然而谷虽不入,果子杂物常喜食枣、乌梅同煎。半夏理气消痰,缩砂安胎顺气,北梗以开胸喉之隔,服之自然安平。若妄以刚剂温胃,胎气必烦,病无由愈。白浊一节,谨勿燥涩,二陈东加白茯苓以下白丸子(方并见痰涎类)可也。若夫七情所发,逆气填胸,不惟核膜上塞咽喉,甚者攻击满闷欲绝,产后尤多有之。故曰产前安胎,产后调气。(男女或有胸喉间梅核作恙者,触事勿怒,饮食勿冷。)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书籍目录
  1. 诸气方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2. 诸气呃逆《奇效简便良方》
  3. 诸气膹郁《中医词典》
  4. 诸气不当作寒治论《叶选医衡》
  5. 诸气论治《类证治裁》
  6. 诸气病《杂病广要》
  7. 诸气脉案《类证治裁》
  8. 诸气辨证《杂病心法要诀》
  9. 诸气脉候《类证治裁》
  10. 诸气辨证《医宗金鉴》
  11. 诸气门(附气滞 附郁)《丹台玉案》
  12. 诸气《博济方》
  13. 诸气统论《圣济总录》
  14. 诸气《药症忌宜》
  15. 诸气证《明医指掌》
  16. 诸气《急救良方》
  17. 诸气证治《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18. 诸气《脉症治方》
  19. 诸气治法《医宗金鉴》
  20. 诸气《急救广生集》
  21. 诸气治法《杂病心法要诀》
  22. 诸气《卫生易简方》
  23. 诸气总括《医宗金鉴》
  24. 诸气《万病回春》
  25. 诸气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26. 诸气《古今医鉴》
  27. 诸热《续名医类案》
  28. 诸气《医学正传》
  29. 诸热《古今医鉴》
  30. 诸气《寿世保元》
  31. 诸热《万病回春》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