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诸方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书籍目录

防己黄 汤(《金匮》方)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或痛少力。

防己(一两) 甘草(炙,半两) 白术(七钱半) 黄 (一两)

上 咀。每服一两,入姜、枣煎。喘者加麻黄;胃气不和加芍药;气上冲加桂枝;下有寒加细辛

按∶湿胜身重,阳微中风则汗出恶风,故用黄 、甘草实表,防己、白术胜湿也,足三阴例药。

五积散(《和剂方》)治外感风寒,冒寒湿身体重痛。(见寒类。)

按∶海藏云∶麻黄、桂、芍、甘草,即麻黄桂枝各半汤也;苍术、甘草、陈皮浓朴,即平胃散也;枳壳桔梗陈皮茯苓半夏,即桔梗半夏等汤也。又川芎当归治血,兼干姜浓朴散气,此数药相合,为解表、温中、泄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虽为内寒外感,表里之分之所制,实非仲景表里麻黄、桂枝、姜附之的方也。至于积冷呕泄,时疫项背拘急,如葱白豆豉。厥逆加吴茱萸;寒热,咳逆加枣;妇人之产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择之。

渗湿汤(《和剂方》)治寒湿所伤,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涩,大便溏泄。皆坐卧湿地,或阴雨所袭之也。

苍术 白术 甘草(各一两) 干姜 茯苓(各二两) 陈皮 丁香(各二钱半)

上 咀。每服四钱,入枣煎。

按∶此足阳明、太阴药也,温中胜湿之剂。

茵陈五苓散 治湿热胜,发热黄胆。

茵陈蒿(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和匀,水煎服。

桂苓甘露饮(《宣明方》)治湿热内甚,烦渴,泻利,小便涩,大便急痛,霍乱吐下,头痛口干。(方见暑门。)

清燥汤(东垣方)治表里有湿热,痿厥瘫痪,不能行走,或足踝、膝上、背肿痛,口干泻痢。(方见痿门。)

三花神 丸(《宣明方》)治一切水湿肿病,大腹实胀喘满。

轻粉(一钱) 大黄(一两) 牵牛(二两) 芫花(醋炒) 甘遂 大戟(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无时,日三服。

平胃散(《和剂方》)治脾胃不和,不进饮食。常服暖胃消痰。

苍术(米泔浸,五斤) 浓朴(姜制,炒) 陈皮(各三斤二两) 甘草(炒,三十两)

上为末。每五钱,姜三片,枣一枚,煎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一方加草果,名平胃草果散

升阳除湿汤(东垣方)

升阳除湿防风汤(东垣方。俱见泄泻门。)

煮酒应效方 治诸般湿气,筋骨疼痛。(方见风门。)

秘授仙方万应膏 贴一切湿气袭于肌肉,入于筋骨,疼痛不常,贴之神效。(方见疽疸门。)

神芎导水丸 治湿热内郁,胸膈痞满,鼽衄,口舌生疮,咽喉不利,牙疳齿蚀,口臭,或遍身生湿疮干疥,睡语切牙,惊惕怔忡,大小便滞涩,风热酒毒蕴热等证。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头末) 滑石(各四两)

上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温水下。虚实随证临时加减。

舟车丸

大黄(二两)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陈皮(各一两) 牵牛(头末四两) 木香(五钱)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沸汤下。随时加减。

经验祛湿煮酒方 治风湿相搏,遍身手足疼痛者,服之神效。

川芎 威灵仙 荆芥 麻黄 防风 天麻 青木香 金毛狗脊 羌活 独活 枳壳(各五钱) 川乌 草乌(各四钱) 苍术 陈皮 川当归(各五钱)

上咀,用好头酒五壶,将药用绢袋悬于坛口,再用重纸裹坛口,再用面糊密糊,勿令泄气,用文武火煮熟,每服五盏为度。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书籍目录
  1. 诸方《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2. 诸方《伤寒六书》
  3. 诸方《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4. 诸凡瘫痪《奇方类编》
  5. 诸方《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6. 诸发等证《宋本备急灸法》
  7. 诸方《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8. 诸耳中出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9. 诸方《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10. 诸恶疮五逆《外科理例》
  11. 诸方《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12. 诸恶疮候《诸病源候论》
  13. 诸方《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14. 诸恶疮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15. 诸方《痰火点雪》
  16. 诸恶疮《圣济总录》
  17. 诸方《痰火点雪》
  18. 诸恶虫伤《奇效简便良方》
  19. 诸方《痰火点雪》
  20. 诸毒方《景岳全书》
  21. 诸方《痰火点雪》
  22. 诸毒疮不收口《奇效简便良方》
  23. 诸方《痰火点雪》
  24. 诸毒(附虫毒)《景岳全书》
  25. 诸方《痰火点雪》
  26. 诸豆鲠喉秘方《华佗神方》
  27. 诸方《痰火点雪》
  28. 诸豆《本经逢原》
  29. 诸方《痰火点雪》
  30. 诸疸《药症忌宜》
  31. 诸方《痰火点雪》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