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湿分治论
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瘦人血虚生热,热生火,火生燥。故肥人多寒湿,瘦人多热燥也。夫以人形分寒湿热燥,此得之于外,然其中脏腑为病,亦有寒湿热燥之殊,不可不知。《玉匮金钥》曰∶肝脏由来同火治,三焦包络都无异,脾胃常将湿处求,肺与大肠同湿类,肾与膀胱心小肠,寒热临时旋商议,恶寒表热小膀湿,发热表寒心肾炽,十二经最端的,四经属火四经湿,四经有热有寒时,攻里解表细消息,里热表寒宜越竭,表热表寒宜汗释,湿同寒,火同热,寒热到头无两说,六分分来火热寒,寒热中停真浪舌,热寒格拒病机深,亢则害兮承乃制,紧寒数热脉正邪,标本治之真妙诀,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当解表时莫攻里,当攻里时莫解表,表里如或两可攻,后先内外分多少,治湿无过似决川,此个筌蹄最分晓,感谢轩岐万世恩,争奈醯鸡笑天小。

- 火湿分治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火盛眼症《眼科阐微》
- 火实泻之《痰火点雪》
-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中医名词词典》
- 火死《洗冤集录》
- 火盛刑金《中医词典》
- 火嗽《中医词典》
- 火神立名之本(代序)《医理真传》
- 火嗽《明医指掌》
- 火烧伤《奇效简便良方》
- 火痰《中医词典》
- 火烧疮及火油天火疮方三首《外台秘要》
- 火痰《明医指掌》
- 火烧疮《外科启玄》
- 火痰毒《中医词典》
- 火烧处发不生候《诸病源候论》
- 火炭母草《证类本草》
- 火伤风《中医词典》
- 火烫《急救广生集》
- 火弱补之《痰火点雪》
- 火天夺日《中医词典》
- 火热症门(十六则)《辨证录》
- 火天夺日《目经大成》
- 火热头痛《中医词典》
- 火头痛《中医词典》
- 火热入胃证十一 太阳六十六《伤寒悬解》
- 火土转寒水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火热侵胎《竹林女科证治》
- 火吐《傅青主男科》
- 火热迫肺《中医词典》
- 火位《中医词典》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作者:? 朝代:? 年份:?
- 《仁斋直指》序
- 卷之一总论
- 卷之二证治提纲
- 得病有因
- 治病当先救急
- 治病如操舟
- 用药中病不必尽剂
- 经常用药自有奇功
- 论肝脾生病
- 病人尺脉洪大
- 水气、肾气、血气、风毒擒纵治法
- 治痢要诀
- 简径治痢
- 姜茶治痢法
- 噤口痢
- 疟痢用常山、罂粟壳
- 治疟要诀
- 发疟呕吐勿用常山
- 疟有水有血
- 疟证寒热有根
- 常山治疟须用大黄为佐
- 寒热似疟
- 吐、汗、下治疟
- 疟后调理
- 退热
- 柴胡退热不及黄芩
- 退热有法
- 小儿风证解热有三
- 滞血发热
- 佐助小柴胡汤
- 肾热用五苓散
- 下后大肠热肿坠重
- 通利大便有法
- 饭后随即大便
- 脾泄、肾泄
- 肾泄
- 大便脱泄白脓
- 脱肛
- 小便不通
- 石淋
- 转胞
- 孕妇胎热似痢
- 下焦蓄血
- 产妇血块筑痛
- 身体血滞作痛
- 身体胸腹隐热、隐疼、拘急、足冷
- 血滞
- 血崩
- 吐血
- 治渴有法
- 酒家有病勿用温药
- 伤寒筋惕肉治法
- 发痉详证
- 胸胁痛引背上,头面两手浮肿
- 肚皮痛
- 胸膛气隔
- 附∶证治赋
- 卷之三诸风
- 风论
- 诸风证治
- 附∶诸贤论
- 附诸方
- 附∶预防中风出《干坤生意》
- 附∶胃风
- 附∶伤风
- 附∶破伤风
- 寒
- 暑
- 湿
- 附∶瘟疫
- 卷之四风缓(附痿证)
- 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