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原脉论(出《保命集》)
大道之浑沦,莫知其原。然至道无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象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非言不明。尝试原之脉者何也?非气非血,动而不息,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自《素问》而下迄于今,经所不载,无传记而莫闻其名焉。然而玄机奥妙,圣意幽微,虽英俊明哲之士,非轻易可得而悟也。夫脉者,果何物乎?脉者有三名,一曰命之本,二曰气之神,三曰形之道。经谓天和者是也。至于折一肢瞽二目亦不为害,生而脉不可须臾失,失则绝命害生矣。经曰∶春弦、(一曰长。)夏洪、(一曰钩。)秋毛、(一曰涩。)冬石,(一曰沉。)此言正脉,同天真造化之元气也,巡于春夏秋冬,木火水金之位,生长收藏,参和相应,故禀二仪而生不离于气,故于脉有生死之验。经曰∶脉者,血之府也。如世之京都,州县有公府解署也。国因置者,所以禁小人为非道也。公府不立,则善者无以伸其枉,恶者无以罚其罪,邪正混同,贤愚杂处,而乱之根也。经曰∶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既阴阳为神明之府,脉为血之府而明可见焉。血之无脉,不得循其经络部分周流于身,滂沛奔迫,或散或聚。气之无脉不能行其筋骨、脏腑、上下,或暴或蹶。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气化则物生,气变则物易,气盛则物壮,气弱则物衰,气绝则物死,气正则物和,气乱则物病,皆随气之盛衰而为变化也。脉字者,从肉从永,从爪从血,四肢百骸得此真元之气,血肉、筋骨、爪发荣茂可以倚凭而能生长也,长久永固道,故从肉从永者是也。从爪从血者,巡之如水,分流而布遍周身,无有不通也。《释名》曰∶脉,脉幕也。如幔幕之遮覆,幕络一体之形,导太一真元之气也。元气者,在气非寒非热,非暖非凉,在脉者,非弦非洪,非涩非沉,不为气而浮沉,不为血而流停,乃冲和自然之气也。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以然者,为元气动而不息,巡于四方木火水金之位,温凉寒暑之化,生生相续,新新不停,日月更出,四序迭迁,脉不为息。故人有身形之后,五脏既生,身中元气即生焉。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此四时之气也,而脉者,乃在其中矣。《道经》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此如脉之谓也。又云∶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又曰∶吾不知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斯立脉之名之本意也。
故道者,万物之奥。脉者,百骸之灵。奥灵之妙,其道乃同元气者,无器不有,无所不至,血因此而行,气因此而生。故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瞻之在前,忽然在后而不匮者,皆由于脉也。分而言之,曰气,曰血,曰脉;总而言之,惟脉营运血气而已。故经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阴阳别论》曰∶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此阳者,言脉也。胃者,土也。脉乃天真造化之气也。若土无气,则何以生长收藏?若气无土,何以养化万物?是无生灭也。以平人之气,常禀于胃。正理论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阴阳交会,胃和脉行,人禀天地之候。故春胃微弦曰平,得弦而无胃曰死。夏胃微钩曰平,但钩而无胃曰死。长夏微软曰平,但弱而无胃曰死。秋胃微毛曰平,但毛而无胃曰死。冬胃微石曰平,但石而无胃曰死。阴者,真脏也,见则败,败则必死。五脏为阴,肝脉至,中而无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弦。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仁累累然。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皮肤。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脾脉弱而乍数乍疏。夫如此脉者,皆为脏脉独见而无胃脉,五脏皆至悬绝而死。故经曰∶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故人性候躁急、 促、迟缓、软弱、长短、大小、皮坚肉浓各随其状而脉应之。常以一息四至为准者,言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五者胃兼主四旁,在呼吸之间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如天之春秋,二分阴阳,两停昼夜,各得五十度。自此添一遭则热,减一遭则寒。脉之妙道从此可知矣。或如散叶,或如燃薪,或如丸泥,或如丝缕,或如涌泉,或如吐颓、或如偃刀,或如转索,或如游鱼,假使千变万化,若失常者,乃真元之气离绝矣。经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此言一气判而清浊分也。元气者,天地根。华佗云∶脉者,谓血气之先也。孔子曰∶天不言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而脉亦如之。又经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皆通乎天气也。通天者,谓通元气天真也。然形体者,假天地之气而生,故奉生之气通计于天,禀受阴阳而为根本。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气不绝,真灵内属,动静变化悉与天通。《易》云∶干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故天地之体得易而后生,天地之化得易而后成。故阳用事则春生夏长,阴用事则秋收冬藏。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始而终之,终而复始,天地之化也。而易也,默然于其间,而使其四序各因时而成功。至于寒不凌暑,暑不夺寒,无愆阳伏阴之变,而不至于大肃大温,故万物各得其冲和之气,然后不为过而皆中节也。《道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百姓日用而不知。斯脉之道也,故脉不得独浮沉,独大小,独盛衰,独阴阳,须可沉中有浮,浮中有沉,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盛中有衰,衰中有盛,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充塞一身之中,盈溢百骸之内,无经络不有,无气血不至,养筋骨毛发,坚壮腻泽,非心,非肾,非肝,非脾,五脏之盛,真气固密,不为邪伤。若忧愁思虑、饥饱劳逸、风雨寒暑、大惊猝恐,真气耗乱,气血分离,为病之本。噫!夫万物之中,五常皆备,审脉之道而何独无五常邪?夫仁固卫一身,充盈五脏,四肢百骸,亦皆得营养,无冲和之气,独真脏脉见,则死矣。生则不见,死则独见,好生恶死,此仁之谓也。分布躯体,和调气血,贵之在头目耳鼻,贱之在跖臀阴篡。不得上而有不得下,而无所不施,无所不至,此义之谓也,长人脉长,短人脉短,肥人脉沉,瘦人脉浮,大人脉壮,小人脉弱。若长人脉短,短人脉长,肥人浮,瘦人沉,大人弱,小人壮,夫如此者,皆不中理而为病,此礼之谓也。见在寸,则上病;见在关,则中病;见在尺,则下病。五脏有疾,各有部分,而脉出见,不为潜藏伏匿,一一得察有余不足,而愈其病,此智之谓也。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太阳之至,其脉沉;太阴之至,其脉大而长;少阴之至,其脉浮;阳明之至,其脉涩而短;少阳之至,其脉钩;厥阴之至,其脉弦。四序不失其期,六气为常准者,此信之谓也。非探颐索隐,钩深致远,学贯天人,旁通物理者,未能达于此矣。

- 原脉论(出《保命集》)《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原络配穴法《中医词典》
- 原梦《察病指南》
- 原料血浆采集(单采知浆术)规程《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原平仲《中医词典》
- 原例(次序略经更定)《本草分经》
- 原气《中医名词词典》
- 原理上篇导言《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原气《中医词典》
- 原理《动脉粥样硬化》
- 原禽类 水禽类 林禽类 畜类 兽类 鼠类《本草从新》
- 原理《医用化学》
- 原荣卫《研经言》
- 原经水不调《女科秘要》
- 原痧《研经言》
- 原经水不行《女科秘要》
- 原生《中医词典》
- 原机启微论《古今医统大全》
- 原生《达生编》
- 原呼吸《医旨绪余》
- 原生论《达摩洗髓易筋经》
-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原始《经络汇编》
- 原风湿《研经言》
- 原始论《麻疹备要方论》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呼吸病学》
- 原始人类的疾病《中国医学通史》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 原始人类的寿命《中国医学通史》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中国医学通史》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作者:? 朝代:? 年份:?
- 《仁斋直指》序
- 卷之一总论
- 卷之二证治提纲
- 得病有因
- 治病当先救急
- 治病如操舟
- 用药中病不必尽剂
- 经常用药自有奇功
- 论肝脾生病
- 病人尺脉洪大
- 水气、肾气、血气、风毒擒纵治法
- 治痢要诀
- 简径治痢
- 姜茶治痢法
- 噤口痢
- 疟痢用常山、罂粟壳
- 治疟要诀
- 发疟呕吐勿用常山
- 疟有水有血
- 疟证寒热有根
- 常山治疟须用大黄为佐
- 寒热似疟
- 吐、汗、下治疟
- 疟后调理
- 退热
- 柴胡退热不及黄芩
- 退热有法
- 小儿风证解热有三
- 滞血发热
- 佐助小柴胡汤
- 肾热用五苓散
- 下后大肠热肿坠重
- 通利大便有法
- 饭后随即大便
- 脾泄、肾泄
- 肾泄
- 大便脱泄白脓
- 脱肛
- 小便不通
- 石淋
- 转胞
- 孕妇胎热似痢
- 下焦蓄血
- 产妇血块筑痛
- 身体血滞作痛
- 身体胸腹隐热、隐疼、拘急、足冷
- 血滞
- 血崩
- 吐血
- 治渴有法
- 酒家有病勿用温药
- 伤寒筋惕肉治法
- 发痉详证
- 胸胁痛引背上,头面两手浮肿
- 肚皮痛
- 胸膛气隔
- 附∶证治赋
- 卷之三诸风
- 风论
- 诸风证治
- 附∶诸贤论
- 附诸方
- 附∶预防中风出《干坤生意》
- 附∶胃风
- 附∶伤风
- 附∶破伤风
- 寒
- 暑
- 湿
- 附∶瘟疫
- 卷之四风缓(附痿证)
- 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