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斋遗书》书籍目录

暴吐,饮食所伤。食在上脘,一吐而愈,平胃散半夏,或霍香正气散霍乱吐泻,冷手足冷,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汤。但吐而不止,二陈加姜汁;不效,加丁香;温而不愈,恐虚中有火,加炒黑栀仁、人参,或沉香乌药为末,生姜三片,淡盐擦之,蘸末含化。寒则多吐水食,腹痛不思饮食,理中汤;热则多呕,身热似火,吐而蛔出,理中汤加乌药、黄霍乱吐泻,吐多消痰为主,泻多和中为主,腹痛温中为主。

有食即吐,气虚所主,宜补命门火。

凡吐病,如早晨食至午吐,午前食至夜吐,吐而若无拦阻者,胃气大虚也。二陈汤加丁槟榔枳壳温而降之;不用槟榔枳壳,用黄连五厘,吴萸二厘,加生姜煎服。二帖后加参吐中兼呕者,呕属于火,宜二陈加黄连、吴萸;惟呕而不出声者,虚证也,宜温,不宜凡吐,诸药不效,苏梗汤磨槟榔、枳壳服之。

凡吐,用二陈汤,热加山栀,寒加炮姜,肌热烦作热渴,加葛根;吐后调理,六君子汤

吐而兼泻者,吐而蛔虫出者,脾有湿热也,理中汤。加乌梅一枚,黄连三厘。但吐而不呕,三厘,养胃降火,其气得以下降自愈。自吐而不呕者,此为假吐,热在胃脘也,真吐必待呕吐者,物出而无声,有虚有实∶吐而足冷脉细是虚,吐而身热脉实是实。挟食、停痰,二陈二钱,姜三片,水煎服。吐而兼心痛,作火治。治有虚实不同,口吐清水作虫治。呕吐因胃有热邪喜冷,寸脉紧数,竹茹汤治之。呕吐无时,寸脉沉迟伏,橘皮汤主之,陈皮半夏、干霍乱,用盐水探而吐之,切勿与米饮,反助邪急死。吐而胸胁痛,脉洪大而硬,大便闭,若冷汗如水,烦躁,便闭,脉无,不治。

吐而四肢冷,尺脉短少,六脉浮大无根,多凶少吉。

吐而大便闭,胃气传送不得也,不治。

呕而且吐,槟榔下气二三次不愈,不治。

呕而浑身作胀,肝气实也,不治。

吐而无脉者,不治。

吐而有出气无入气者,不治。

验案

一妇呕吐半月,诸药不效,势已危矣,但气未绝耳。诊之脉俱内掉,左手尺中全无。曰∶此独可生,阳气未绝,故左尺独安也。用沉香、乌药等分,人参甘草减半为末,生姜切片淡盐腌之,蘸末含化,下痰碗许而愈。

一人身体肥大,每日食鸡一顿,只下午呕吐清水,晚食肉一顿,始安。诊之,寸脉大于尺脉数倍,尺沉而涩,此阴盛阳隔,上焦火盛故能食,丹田虚寒故呕吐。用半夏一钱,沉香三分,栀子五分,人参、炮姜各一钱,附子三分,温下清上而愈。

一孕妇吐逆,点水不入,胁下痛甚则厥,脉左关尺洪,右关平,右尺革。此因肾燥不能生木,木枯生火以侮脾土,脾挟肝邪,上行于肺,故呕吐而痛也。若无胎,只须瓜仁、天麦二冬、半夏、柴胡肉桂则愈;今则不宜,用生地以滋肾血,归身使血归肝以制火,白芍除土中之木,甘草缓上炎之火,砂仁理气安胎,黄芩平伤肺之邪火,大枣和中。二三帖后,火炽稍平,用杜仲续断、芩、连、苏、桔、炮姜,敛火安胎。守此勿易,自厥止而愈也。要知呕吐脾胃有伤,则归、地均在所禁,今则水枯火炽,故以滋阴者,培其本也。

一人吐泻腰痛,欲食而不食。此木邪乘土,胃火炽而心嘈似饥也。火在中焦,上干于肺而吐,下流大肠而泻,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既不固,肺又不生肾,则水伤而肾痛矣。用苍术白术以和胃,苓、栀平火。茯苓山药补脾肺,白芍平肝,苏梗通气,则火平湿去而安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周慎斋遗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周慎斋遗书》书籍目录
  1. 《周慎斋遗书》
  2. 《卫生宝鉴》
  3. 《冷庐医话》
  4. 《证治准绳·幼科》
  5. 《陈氏幼科秘诀》
  6. 《幼幼新书》
  7. 《伤寒指掌》
  8. 《医学纲目》
  9. 吐(有物无声)《医学纲目》
  10. 《医学纲目》
  11. 吐、汗、下治疟《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12. 《中医词典》
  13. 吐白血《傅青主男科》
  14. 《傅青主男科》
  15. 吐不止《医宗金鉴》
  16. 《圣济总录》
  17. 吐不止《证治准绳·幼科》
  18. 土注候《诸病源候论》
  19. 吐不止《幼科心法要诀》
  20. 土灶丹《幼幼新书》
  21. 吐虫《丹溪治法心要》
  22. 土运临四季《中医词典》
  23. 吐虫《金匮钩玄》
  24. 土运《中医词典》
  25. 吐虫尤《医效秘传》
  26. 土曰敦阜之纪《脉诀汇辨》
  27. 吐臭水《中医词典》
  28. 土曰备化之纪《脉诀汇辨》
  29. 吐法《中医词典》
  30. 土曰卑监之纪《脉诀汇辨》
  31. 吐法《奇效简便良方》

《周慎斋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