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斋遗书》书籍目录

膈证乃七情所伤,郁结不舒而成,最难调理,因失意之由,非药石所能治也。盖思则气结则脾不运而胃亦不生发,胃不生发,则肺失所养,肺与大肠为表里,肺无养则大肠不行,大肠与胃皆属阳明,为出入相应之腑,大肠不出,则胃亦不纳,不出不纳,则两阳明真气不行,下焦虚寒矣,中焦元气不到,致后天之胃气不行,浊火填塞胸中而否隔矣。用补肾起脾之味,如山药小茴磁石、归身、白芍甘草生地北五味之属调之,或可小安。然必意气欣乐,神思爽达,则真气生而可愈。

膈证有气膈,血膈、痰膈之别。气膈开关,用乌药、小茴;血膈用当归桃仁乌药沉香;痰膈用半夏附子。可医者理脾温肺,如劳役甚者,补中益气汤附子、制乌药一分。大便如羊屎者,阳陷于阴分而阳气将绝也,亦用补中益气汤以提之。气膈随吃随吐,或食未几即变痰涎而出,火在胃中而丹田真火不足也。丹田之火为少火,火在下化谷为气、少火生气也;火在胃为邪火,邪火传速,故煎熬水谷而成痰。盖火在丹田,乃能生土,腐熟水谷,变化气血;若火在胃中则丹田寒,火乘土位则不杀谷,或吐或成痰。补骨脂沉香能降火,小茴通真气,乌药理浊气,芡实入肾,人参入肺。血膈时吐时止,胸前作痛,且连背心,血积胸中,气行则血行,宜用气药,枳壳、沉香、芎、归,行气导血。痰膈,痰涎稠粘,痰积胸中,宜用痰药二陈汤槟榔枳壳顺气降痰。前药俱加生姜。膈气中焦无火,惟热在上焦,不用小茴温暖,安能开其胸膈?

验案

一人饮食能进,遇子时则吐泻。盖其人必苦忧思,思则脾气郁结,不能散精于肺,下输膀胱,故津液直入大肠而泻也。吐者脾不健运,不能传化幽门,宿食积于胃中,子时阳升冲动陈垢,故吐也。宜扶脾为主,用人参茯苓山药各一钱,炙甘草五分,附子、制乌药三分,

一人年五十五,胸前微痛,无休息时,六脉俱无胃气,惟脾脉略缓。盖胸中受气于丹田,时时心下微痛,乃丹田阳气不到胸也,膈气无疑。脾脉微缓,调理脾胃,犹可迁延。保元汤加一女喉间常起噎鲠,饮食难消,舌上干燥,胸前痛如有所伤,两腿无力,面上肉紧六年矣。方用六味汤白芷细辛各八分。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周慎斋遗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周慎斋遗书》书籍目录
  1. 《周慎斋遗书》
  2. 《续名医类案》
  3. 膈虫病《中医词典》
  4. 《中医词典》
  5. 膈洞《中医词典》
  6. 《景景医话》
  7. 膈洞《医述》
  8. 《中医名词词典》
  9. 膈关《针灸大成》
  10. 《顾松园医镜》
  11. 膈关《中医词典》
  12. 隔中《中医词典》
  13. 膈关《针灸学》
  14. 隔纸灸《中医词典》
  15. 膈肌(横膈)《放射诊断学》
  16. 隔证余论《医学实在易》
  17. 膈肌歌诀《人体解剖学歌诀》
  18. 隔证诗《医学实在易》
  19. 膈肌痉挛《自我调养巧治病》
  20. 隔盐灸《中医词典》
  21. 膈内拒痛《中医词典》
  22. 隔盐灸《中医名词词典》
  23. 膈气《中医词典》
  24. 隔下逐瘀汤所治症目《医林改错》
  25. 膈气《医学纲目》
  26. 隔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27. 膈气《幼幼新书》
  28. 隔物灸《中医词典》
  29. 膈气呕逆不下食《圣济总录》
  30. 隔蒜灸法《外科理例》
  31. 膈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周慎斋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