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
痰之本在肾,人参、黄 、甘草、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北味、苁蓉。凡用苁蓉,必配北五味为使。盖苁蓉补阴,五味补阴中之阳也。二味丸服,则痰从大便下,信乎治其本痰来多而连吐不绝,六君子汤加生姜,人参多用;或四君子汤加半夏、生姜汁。
痰之本在肾者,肾主五液也。若脾不虚,痰从何来?盖土有防水之功,水有润土之力也。
痰攻两臂,南星、白术、甘草、陈皮、半夏、香附、茯苓、各五分,姜、水煎服。
痰饮由于脾虚、肾弱,若不温之,水何由散?小青龙汤、温肺汤、六君子汤、二陈汤加细辛,皆饮证大法也。
验案
一妇年六旬,患痰饮,头目疼痛,身热不食,二便俱闭,脉洪大有力,右关略弦。此君主失令,相火横行而伤金,故头目疼痛,木不受制,则肝邪起,脾土受侮,则肺金更弱。须泻火补金,则木自平,火自降,所谓金浮水升、木沉火降也。宜用麦冬、甘草、白芍清心肺肝之火;苏梗、广皮引阳气下达,使胃无凝滞;茯苓、山药固其脾阴∶病可痊也。若云脾恶湿,且有痰饮,麦冬似非所宜,是正不然。盖脾虽恶湿,今之脾病,邪在肝木,清火则木安,木安则土宁,病自己矣。若必用半夏治其饮,燥则火就之,又将奈何?古人云∶见痰休治痰,一妇血崩后。咳嗽痰涌,十月未愈,夜间发热自汗,此肾虚也。痰之本在肾,吐痰身瘦,肾之脾胃虚也。用熟地一钱,茯苓七分,山药、肉桂、小茴、五味、益智、姜汁炒杜仲各五分。三帖愈。丸方用八味丸。
一人痰吐盈盆不止,肺脉豁大无力。此内伤不足,脾虚不能统痰,再清其肺,益虚其脾,速死之道也。用人参、附子各五钱,炮姜、荜茇、槟榔、枳壳,再帖而愈。

- 痰饮《周慎斋遗书》
- 痰饮《血证论》
- 痰饮《医学实在易》
- 痰饮《明医杂着》
- 痰饮《校注医醇剩义》
- 痰饮《吴鞠通医案》
- 痰饮《校注医醇剩义》
- 痰饮《医学心悟》
- 痰饮《医学从众录》
- 痰饮《丹台玉案》
- 痰饮《经验丹方汇编》
- 痰饮《医学摘粹》
- 痰饮《时方妙用》
- 痰饮《医学摘粹》
- 痰饮《医学三字经》
- 痰饮《症因脉治》
- 痰饮《叶天士医案精华》
- 痰饮《卫生易简方》
- 痰饮《也是山人医案》
- 痰饮《明医指掌》
- 痰饮《女科证治准绳》
- 痰饮《顾松园医镜》
- 痰饮(参叶案)《伤寒指掌》
- 痰饮《万病回春》
- 痰饮(唾)《张氏医通》
- 痰饮《古今医鉴》
- 痰饮、哮喘案《丁甘仁医案》
- 痰饮《张聿青医案》
- 痰饮八《金匮悬解》
- 痰饮《医学正传》
- 痰饮部《本草易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