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方

《宁坤秘籍》书籍目录

产后七日内外,患赤白痢后重频并,最为难治。欲调气行血,推荡利邪,虑伤产后之元气;欲滋荣益气,大补产虚,又助邪。利之初盛,其行不损元,补不助邪,惟生化汤干姜,加木香运气,则并治而不悖也。

再服加味香连丸,以候一二日,视病势加减,可保无虑。若患褐色后重频并,丹溪《纂要》中自有论方。其产妇素浓,及一月可用推荡之方,与芩、连寒性之药。若产妇素弱,虽产后一月,未可用峻剂行积。再噤口痢,摘刊奇方中,自有方治,慎勿用古方浓朴枳壳。以治产痢用香连代之。

加减生化汤 治产妇七日内外,患赤白痢后重频并。

川芎(二钱) 甘草(四分) 当归(四钱) 桃仁(十粒) 茯苓(一钱) 陈皮(五分) 木香(三分)

水二钟,煎六分,去渣,送香连丸三十粒。

如产后曾服生化汤,产妇精神,可服芩、连、芍药之类。至大黄等药决不可用。其加味香连丸,其摘刊方中。产后血痢久不愈,属阴虚。宜四物汤加参。

产后半月外,患赤痢后重,可服加连生化汤

川芎(一钱五分) 当归(三钱) 白芍(一钱,酒炒) 黄连(六分,姜汁炒) 枳壳(五分) 甘草(四分) 茯苓(一钱) 木香(三分)

水煎服。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宁坤秘籍》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宁坤秘籍》书籍目录
  1. 痢方《宁坤秘籍》
  2. 痢部《本草易读》
  3. 痢风《中医词典》
  4. 痢病《古今医鉴》
  5. 痢谷道肿痛候《诸病源候论》
  6. 痢(余见泻)《针灸资生经》
  7. 痢后不能食候《诸病源候论》
  8. 痢(经谓之肠,后人又名滞下。)《顾松园医镜》
  9. 痢后风《中医词典》
  10. 《陈氏幼科秘诀》
  11. 痢后风《续名医类案》
  12. 《金匮钩玄》
  13. 痢后腹痛候《诸病源候论》
  14. 《也是山人医案》
  15. 痢后呕哕《证治准绳·女科》
  16. 《瘴疟指南》
  17. 痢后呕哕《女科证治准绳》
  18. 《医学真传》
  19. 痢后脱肛《圣济总录》
  20. 《叶天士医案精华》
  21. 痢后脱肛《奇方类编》
  22. 《邵兰荪医案》
  23. 痢后痿《中医词典》
  24.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25. 痢后心下逆满候《诸病源候论》
  26. 《友渔斋医话》
  27. 痢后虚烦候《诸病源候论》
  28. 《丹溪治法心要》
  29. 痢后虚羸候《诸病源候论》
  30. 《丹溪治法心要》
  31. 痢后肿候《诸病源候论》

《宁坤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