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胀
徐仲光曰∶一痘后痂未尽脱,遍身黄肿,壮热腹满漏赤者,乃脾胃素有湿热,而兼余毒不尽也。宜消积渗湿解毒,以五补散加米仁、连翘、山栀、竹叶、防风、白术、苍术、浓朴、茯苓。
一痘后浮肿,皮薄而光,手按成窟,咳渴便涩。乃痘后饮食伤脾,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浸渍脾土,渗透皮肤故肿耳。其喘咳者,水妄行不能制火,火盛刑金也。又曰∶水气上行侵肺,最为难治。其小便涩者,由金为火克,失其降下之令,不能输化也。治宜补中行湿,清热利便之药,以实脾饮、五脾散、石千散治之。
一痘后遍身发肿,余毒攻冲也,以满天星草同水杨根、银花、马蔺头,各捣汁,和匀服。满天星叶如芫荽,多生墙下阴湿之处。
一痘后小便不利,腰以下肿,乃脾胃气虚,不能制肾水,水溢下焦故也。当利小便,以五苓散,间服牡蛎散,又六君加泽泻。
一痘后遍身赤肿,发为赤游风者,乃余毒不尽解,而又恣食煎炒辛热之物,熏蒸肠胃,热与血搏而然,宜犀角解毒汤。
一痘后腮颊赤肿,为遁毒风者,乃客风蓄于皮肤,流注而为顽核赤色也,内服解毒汤,外敷玉龙散。
一夏月痘,浆足收靥,溺赤短涩,外肾肤囊赤肿通明,乃膀胱热甚,毒瓦斯流于小肠,以八正散及化毒汤治之。
万密斋治一男子,年二十余,痘甚密,起发时,肿异常,面如锡饼,形状可畏。喜其饮食如常,大小便调,安静而睡。或欲投木香散。曰∶痘疹无疾,不须服药。色白者,痘出太多,气血不能周偏也,数日后自收靥矣。果然。
一小儿痘甚密,不甚起发,面如锡饼,食少而渴。或欲投木香散。曰∶儿无吐泻里虚之症,不可用也。乃以保元汤加当归、赤芍、防风、桔梗、牛蒡,调理而安。
一妇人年二十四五,痘甚密而肿甚,身无完肤,七八日后,眉心唇上有成浆者。或谓正当作脓之时。曰∶未也。面疮带赤,犹是血色未曾化水,遽尔成脓,此恶候也,后必溃烂而死。果然。
唐大尹子,年十二,痘靥后,右肩发红肿,非毒也。或以针刺之,其手遂不能举。视之,其手不痛,但软弱无力,不能自举,必用左手持之,乃能举,此血热气虚也。盖肝主筋,资血以养,寒则缩,热则胀,惟补气养血则愈。用参、 、术、草、芎、归、川断、木香、桔梗、苡仁、防风为末,山药糊丸,服半月而愈。
一小儿痘后洗浴,面目一身俱肿,此水气也。用四君子汤以补脾去湿,加黄 以实表,防风以胜肌表之湿,麻黄以逐脾间之水,一服肿减半。再以钱氏异功散加猪苓、泽泻而安。

- 肿胀《续名医类案》
- 肿胀《冯氏锦囊秘录》
- 肿胀《续名医类案》
- 肿胀《凌临灵方》
- 肿胀《续名医类案》
- 肿胀《止园医话》
- 肿胀《医述》
- 肿胀《景岳全书》
- 肿胀《临证指南医案》
- 肿胀《中医名词词典》
- 肿胀《医碥》
- 肿有脓使溃候《诸病源候论》
- 肿胀《医碥》
- 肿痈《金匮悬解》
- 肿胀《医学正传》
- 肿疡主治类方《外科心法要诀》
- 肿胀《张聿青医案》
- 肿疡主治类方《医宗金鉴》
- 肿胀《保婴撮要》
- 肿疡主治方附余《外科大成》
- 肿胀《顾松园医镜》
- 肿疡主治方《外科大成》
- 肿胀《古今医案按》
- 肿疡治法《外科选要》
- 肿胀《古今名医汇粹》
- 肿疡针口治法《外科选要》
- 肿胀《吴鞠通医案》
- 肿疡溃疡长脉歌《医宗金鉴》
- 肿胀《审视瑶函》
- 肿疡溃疡虚实脉歌《医宗金鉴》
- 肿胀《血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