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名医类案》书籍目录

黄锦芳曰∶古人论虚痫之症,昼发责之阳跷虚损,用十补汤益智仁;夜发责之阴跷虚损,用六味丸鹿角胶,或用紫河车当归人参。盖阳跷之脉,同阳维护背之阳。其脉起于足根中,上合三阳,从足太阳膀胱经足外踝下五寸陷中申脉穴,从肩入颈,纠属目内 ,而合太阳,主持肌肉以上之表,通贯六腑,而使左右机关敏速不滞。曰阳跷者,谓其所起、所循、所入、所止皆在阳之经也。是病则见跌仆倒地,身软作声而痫,及或脉缓而伸为 。卫气不行于阴为不寐,脉则两寸浮细而紧,治当补其左右之阳。阴跷之脉,同阴维护腹之里,其脉亦起于跟中,由足少阴肾别脉然骨穴,上内联踝,从股入胸腹,上至咽喉精明穴,合于太阳。阳跷与阴跷,并荣于目,主持肌肉以下之踝,通贯五脏,而使左右机关敏速不滞。曰阴跷者,谓其所起、所行、所循、所入、所至皆属阴之经也。是病则或语言颠倒,举止错误,及筋急而缩为螈,脉则两尺沉细而紧,治当补其左右之阴。余治冯旭先病痫,昼夜俱发,外感全无,左右尺寸皆弹指,应作二跷俱损治之。用黄 二钱,人参一钱,当归二钱,地黄二钱,紫河车四钱,益智仁一钱,白术一钱,山药一钱,服之而愈。若阳跷而兼阳维虚损,则于补中益气汤桂枝益智。阴跷而兼阴维虚损,则于六味丸加鹿胶鹿茸、人参、故纸、当归、河车、紫石英。此外,若非两跷虚损之症,而挟火、挟痰、挟气、挟寒,则当随症随脉活泼施治,不可株守二方以误人也。

补心宁志丸,治痫症。天竺黄,另研如面,五钱;泥香,另研如面,三钱;天冬去心,酒洗蒸,二两;白芍酒炒,三两;白茯神去心,四两;远志肉,甘草汁浸蒸,二两;麦冬二两;炙甘草六钱;旋复花一两五钱;真苏子,研,一两;香附醋浸,晒干,童便拌,瓦上炒,三两;半夏姜汁拌,以明矾末少许同浸,二两;皂角策去黑皮,酥炒去子,取末二两和匀,怀山药粉糊丸如豌豆大,朱砂一两为衣。每服三钱,用竹沥点汤下。(《广笔记》。)

窦材治一人,病痫三年余,灸中脘五十壮即愈。又一妇病痫已十年,灸中脘五十壮愈。凡人有此疾,惟灸法取效最速,药不及也。

张子和云∶一妇病风痫,自六七岁因惊风得之。后每三二年间一二作,至五七年五七作。逮三十岁至四十岁,则日作,甚至一日十余作,遂昏痴健忘,求死而已。值岁大饥,采百草而食,于水滨见草若葱壮,采归煮熟食之。至五更,忽觉心中不安,吐痰如胶,连日不止,约一二斗,汗出如洗,甚昏困。三日后遂轻健,病去食进,百脉皆和。以所食葱访之,乃憨葱苗也,即本草藜芦是也。

龚子才治王大参子,年十八岁,患痫,每发即仆地吐涎,不省人事,少顷复苏,或一月一发,或两月发四五次,已七年,遍医不效。诊之,六脉滑数,人迎紧盛,此气血虚而有寒痰壅并也。以追风祛痰丸加人参、当归、黄连各一两,与安神丸二药兼服,未及半年而痊。后有数人,俱如此治而愈。

冯楚瞻治金氏子,年十四,患痫病。群医针灸不效,继之消痰镇坠,其发更且频。诊脉洪弦有力,而二尺俱弱,此阴亏之极,孤阳不敛,火性上炎,僵仆诸候乃发,理所然也。消痰镇坠,不更耗阴分乎?乃令空心淡盐汤,吞加味八味丸四五钱,以使真阳藏纳。然阳无阴敛,何能久藏?火无水制,难免浮越。随以重浊大料壮水之剂,继之以助其封蛰之势,则水火得其所矣。下午乃服调补气血、养心清肺和肝之膏滋一丸。如是调理两月,精神倍长,痫症不治而愈。加味八味丸方∶大熟地一斤,用八两清水煎汁去渣,将八两入汁内煮烂捣烂;入淮山药四两,炒黄;牡丹皮四两,焙;白茯苓三两,人乳拌透,晒干焙;山萸肉四两,酒拌蒸,晒干焙;泽泻二两,淡盐水拌,晒干炒;五味子二两,铜刀逐个切开,蜜酒拌蒸,晒干焙燥;牛膝三两,淡盐酒拌炒;肉桂去粗皮,一两五钱;制附子一两五钱。用熟地膏加炼蜜为丸晒干,每早空心淡盐汤送服四钱,随服煎剂,使阳藏而阴以秘也。煎方∶大熟地一两,丹参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白芍二钱,茯苓一钱五分,远志甘草水煮透一钱二分,牛膝三钱,五味子六分,灯心十根,莲子十粒,煎八分温服,于八味丸后。凡滋阴药,最忌热服,热则走阳分,不能养阴,冷则直入肠中,又不能渗行经脉也。膏滋丸方∶酸枣仁炒熟,捣碎,四两;归身酒炒,四两;熟地八两;钗石斛二两;白芍蜜水炒,三两;麦冬黄米拌炒,去米,三两;牛膝三两;远志肉,甘草浓汁煮透,二两。先用建莲一斤,煎取浓汁三十余碗去渣,入前药煎取头汁,去渣熬膏。用人参三两,白茯苓四两,各研极细末,入前膏内收成大丸,每枚重四钱,下午食远白汤化下一丸。

杨乘六治翁姓病痫症,每日至子时,必僵仆,手足劲硬,两目直视,不能出声,其状若死,必至午后方苏,苏则言动依然,饮食如故,别无他病。如是者三年,略无虚日,遍治不痊。杨视其气色晦滞,口眼呆瞪,面若失神,上下眼胞黑晕,舌红如无皮。脉则右关虚大而滑,右寸若有散意。曰∶此非痫症也,乃痰厥也,必因惊而得。盖心为君主,惊则心胞气散,君火受伤,致脾土不生,中州亏损不能摄水,因而生痰,夫痰随气升降者也。天地之气升于子,而降于午,人身亦然。当子时一阳生,其气上升,痰亦与之俱升,逢虚则入,迷于包络之中,故不省人事,僵仆若死也。至午时一阴生,其气下降,痰亦随之同降,包络得清虚,而天君泰然,百体从令矣。询之,数年前,果受惊几死。今因惊致损,因损致痰,然镇惊消痰,皆无益也。惟有补其火,养其包络,俾其气不散,则痰不能侵扰而为害。且君火渐旺,则能生土以摄水,其痰不消而自消矣。养荣汤去远志、枣仁、五味、白芍,一剂是晚即不发。五日连服十剂,皆贴然安卧。至晚留方而别。(因其病久而虚,故治法如此,否则益锢其痰矣。)

薛立斋诊鸿胪王之室人,素有痫症,遇劳役怒气则发,良久自省。一日,因饮食劳役失宜,发而半日方省,不能言语。或以为风中于脏,用祛风化痰顺气之剂及牛黄清心丸,病益甚。六脉浮大,两寸虚而不及本部,不进饮食,曰∶此脾胃之气伤也。若风中于脏,祸在反掌。彼不信,仍用风药,后果卒。

刘宏壁治一女,年方及笄,忽染怪病,医莫能识。邀视,牙关紧闭,手足抽搐,目睛上瞪,昼夜两发。(非痫而何?)苏后腹内搅痛,欲吐不得,冷汗淋漓。(皆肝木为祟。)察其邪不在表里,而在上下,上部有热。下部有寒,胸胃互异,寒热交战。投以黄连汤,势渐杀。再数剂,辄颂更生。盖连以治热,姜以治寒,桂枝半夏祛风化痰,参、枣、甘草辅心和中,使正气创建,邪气分散,如心应手矣。

按∶痫症多由肝病,兼挟痰火。方中姜、夏以豁痰,连、桂以平肝,甘草缓肝而和脾,参、枣补脾而壮肺,肺盛则木亦自平。刘用此获愈当矣。然目之为怪痰,而曰上热下寒,迨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者也。(阐发精透,医案中如此等方论不相关照者甚多,皆认证未真而适遇对症之方,因而获愈。故用方者,亦不知所以获效之故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续名医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续名医类案》书籍目录
  1. 《续名医类案》
  2. 《杂病治例》
  3. 《医学入门》
  4. 《中医词典》
  5. 《医学入门》
  6. 《育婴家秘》
  7. 《医述》
  8. 涎腺疾病《理疗学》
  9. 《证治准绳·幼科》
  10. 涎腺急性炎症《急诊医学》
  11. 《张氏医通》
  12. 涎腺《口腔科学》
  13. 《证治准绳·类方》
  14. 涎下《针灸素难要旨》
  15. 《证治准绳·杂病》
  16. 涎下《灵素节注类编》
  17. 《古今医案按》
  18. 涎唾《中医词典》
  19. 《古今医案按》
  20. 涎唾《中医名词词典》
  21. 《儒门事亲》
  22. 涎石症《口腔科学》
  23. 《丹溪心法》
  24. 涎论《史载之方》
  25. 《针灸素难要旨》
  26. 涎积《中医词典》
  27. 《金匮钩玄》
  28. 涎潮急救方《急救广生集》
  29. 《保幼新编》
  30. 《中医词典》
  31. 《陈氏幼科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