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痈

《续名医类案》书籍目录

张隐庵曰∶顺治辛卯岁,予年四十有二,八月中生一胃脘,在鸠尾斜下右寸许,微肿不红,按之不痛,隐隐然如一鸡卵在内。姚继元视之曰∶此胃脘痈也,一名捧心痈。速宜解散,否则有性命之忧。与一大膏药,上加末药二三钱,中间烘贴,至暮手足苏软,渐至身不能转侧,仰卧于书斋,心烦意乱,屏去家人。至初更时,痈上起一毒瓦斯,从左乳下至肋,下胁入于左肾。入时如烧锥刺入眼中,一阵火光,大如车轮,神气昏晕,痛楚难言,火光渐摇漾而散,神昏始苏。过半时许,其气复起,其行如旧,痛楚如前,如此者三四次。予思此戊与癸合也,腑邪入脏,自分必死。妄想此毒瓦斯不从胁下入肾,得从中而入于肠胃则生矣。如此静而行之,初次不从,二次即随想而仍从左乳下,入于肠中,腹中大鸣,无复前痛楚矣。随起随想,因悟修养之道,气随想而运用者也。至天明大泄数次,胸膈宽舒。继元先生视之曰∶毒已散解,无妨事矣。予问曰∶膏药乃毒药耶?曰∶上撒之末药,名端午药,纯用砒霜巴豆,于端午日配制。无此毒药,焉能透入皮肉之内?予曰∶何不早言?昨晚以为必死于毒。今早始悟膏药中必有毒药,而得生于毒矣。毒药攻疾,有如此之妙也。至次年中秋复发,仍用膏药末药,毫无前番之状,肿亦不消。予因想运气之妙,经行坐卧,以手按摩,意想此毒仍归肠胃而出,如此十余日而散。至次年中秋又发,予谓继元先生曰∶去岁膏药不应,今须另法治之。姚曰∶部院刘公之夫人生此疾,曾另置末药,比前更毒,贴之要起大泡,此药用之,无有不验。贴之数日,并不起泡,肿亦不消。予想此症已顽,不受毒药之制,即揭去膏药,用大艾圆迎头灸九壮,其毒随火四散,嗣后永不发矣。予想阳明之毒,准在中秋金旺之时而发,初从毒攻而解,次随气运而散,后因胜制而消。因悟气运制化之道,有如此之妙用,五行合化之理,人与天地相参,即以此理推治百病,奇妙异常。王绍隆先生曰∶业医人须病病经过,始得之矣。

王洪绪曰∶井泉疽生于心口,又名幔心锐毒。初起若心口内有块,渐大,心口发高,毒陷即死。

此医家缩手之症,诸书亦无治法。惟余家秘集,载以本人两手十指,以线量以长短,共积其线,在喉管正中处,双环至背脊之中,看两线头尽处为中穴。又以本人之中指中一节,用柴心量准,作一寸,中穴之左右各远一寸,各以墨记,分立三穴如品字状。每穴用艾灸三大壮,一齐火灸,灸则全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续名医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续名医类案》书籍目录
  1. 胃脘痈《续名医类案》
  2. 胃脘痈《医学读书记》
  3. 胃脘痈《杂病广要》
  4. 胃脘痈《马培之医案》
  5. 胃脘痈《张氏医通》
  6. 胃脘痈《中医词典》
  7. 胃脘痈《证治准绳·疡医》
  8. 胃脘痈《景岳全书》
  9. 胃脘痈《灵素节注类编》
  10. 胃脘痈《圣济总录》
  11. 胃脘痈《外科理例》
  12. 胃脘血气疼《奇方类编》
  13. 胃脘痈颈痈《类经》
  14. 胃脘下俞《针灸学》
  15. 胃脘痈门《张氏医通》
  16. 胃脘痛脉候《类证治裁》
  17. 胃为生化之源记《证治心传》
  18. 胃脘痛脉案《类证治裁》
  19. 胃维《中医词典》
  20. 胃脘痛论治《类证治裁》
  21. 胃息肉《临床激光治疗学》
  22. 胃脘痛论《症因脉治》
  23. 胃下垂《老年百病防治》
  24. 胃脘痛例《慎柔五书》
  25. 胃下垂《自我调养巧治病》
  26. 胃脘痛、腹痛、少腹痛《沈氏女科辑要》
  27. 胃下垂《自我调养巧治病》
  28. 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顾松园医镜》
  29. 胃消《中医词典》
  30. 胃脘痛(附∶心痛)《幼科折衷》
  31. 胃泄《中医词典》

《续名医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