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辨色及病

《沈氏女科辑要》书籍目录

赵养葵曰∶冲任藏精系胞,又恃一点命门之火,为之主宰。火旺则红,火衰则淡,火太旺则紫,火太衰则白,所以滋水更当养火。甚有干枯不通者,虽曰火盛之极,亦不宜以苦寒药降火,只宜大补其水,从天一之源,以养之使满。又曰∶紫与黑者,多属火旺,亦有虚寒而黑色者,不可不察。若淡白,则无火明矣。

沈尧封曰∶王宇泰以寒则凝,既行而紫黑,定非寒证,然投热药,十中尝见一二。色白无火亦属近理,然间有不宜补火者。尝见元和一妇,经水过期十日方至,色淡。稳婆据此,投肉桂药数剂,经水来多,遍身发黄,不能饮食,身热脉数,竟成危候。此是丹溪所谓经水淡白属气虚一证。要之临证时须细察脉象,复参旁证,方识虚实寒热。倘有疑似证中有两说者,先用其轻剂。如色淡一证,先用补气法不效,再投补火,庶几无误。录叶氏之说于下。叶氏曰∶血黑属热,此其常也,亦有风寒外束者,十中尝见一二。盖寒主收引,小腹必常冷痛,经行时或手足厥冷,唇青面白,尺脉迟,或微而虚,或大而无力。热则尺脉洪数,或实而有力,参之脉证为的。

王孟英按∶色淡竟有属热者,古人从未道及,须以脉证互勘自得,但不可作实热论而泻以苦寒也。更有奇者,方氏妇产后经色渐淡,数年后竟无赤色,且亦结块,平常亦无带下,人日 羸。余诊之,脉软数,口苦,而时有寒热。与青蒿白薇黄柏柴胡当归鳖甲龟版芍药、乌 骨、杞子、地骨皮等,出入为方,服百剂而痊。此仅见之证矣。

滑伯仁曰∶经前脐腹绞痛,寒热交作,下如黑豆汁,两尺脉涩,余皆弦急。此寒湿搏于冲任,寒湿生浊,下如豆汁,与血交争故痛,宜辛散苦温血药。

徐蔼辉曰∶辛散血药,是川芎之类;苦温血药,是艾叶之类。

李氏曰∶经水带黄混浊者,湿痰也。

丹溪曰∶经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用香附青皮桃仁黄连;或用抑气散,四物加玄胡、丹皮、条芩。又曰∶经将来,腹中阵痛,乍作乍止者,血热气实也。四物加川连、丹皮。

徐蔼辉曰∶抑气散出严氏。系香附四两,陈皮一两、茯神、炙草一两半也。为末,每服二钱。治妇人气盛于血,变生诸证。头晕膈满,取《内经》“高者抑之”之义。汪 庵谓是方和平可用,若补血以平阳火,亦正治也。

丹溪又曰∶经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宜八珍汤

丹溪又曰∶成块者,气之凝也。

沈尧封曰∶经前腹痛,必有所滞。气滞脉必沉,寒滞脉必紧,湿滞脉必濡,兼寒兼热,当参旁证。至若风邪由下部而入于脉中,亦能作痛,其脉乍大乍小,有时隆起。叶氏用防风荆芥桔梗甘草,虚者加人参,各一钱焙黑,取其入血分,研末酒送,神效。

尧封又曰∶经前后俱痛,病多由肝经,而其中更有不同。脉弦细者,是木气之郁,宜逍遥散及川楝、小茴香橘核之类;脉大者,是肝风内动;体发红块者,是肝阳外越∶俱宜温润。戴礼亭室人,向患经前后腹痛,连及右足,体发红块,脉大,右关尺尤甚。己卯秋,予作肝风内动治。用生地四钱,炒枸杞一钱,细石斛二钱,杜仲二钱,干淡苁蓉一钱,麦冬一钱,牛膝一钱,归身一钱五分,炒白芍一钱,服之痛止。后于经前后服数剂,经来甚适,不服即痛,因作丸服。此方屡用有验。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沈氏女科辑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沈氏女科辑要》书籍目录
  1. 辨色及病《沈氏女科辑要》
  2. 辨色歌《小儿推拿广意》
  3. 辨色论《女科折衷纂要》
  4. 辨色法《医理真传》
  5. 辨色失误《百病自测》
  6. 辨色《女科证治准绳》
  7. 辨涩脉《诊脉三十二辨》
  8. 辨色《白喉条辨》
  9. 辨痧疹腹痛《医门补要》
  10. 辨三因《察病指南》
  11. 辨善病风厥消瘅寒热痹积聚善忘善饥不瞑多卧形状篇《形色外诊简摩》
  12. 辨三痞论并方《中藏经》
  13. 辨善恶顺逆《中医外科学》
  14. 辨三经标本并病《白喉条辨》
  15. 辨善后《白喉条辨》
  16. 辨三关《针灸大成》
  17. 辨伤寒(附寒极似热)《幼科铁镜》
  18. 辨三部九候脉证《脉经》
  19. 辨伤寒二《伤寒寻源》
  20. 辨乳痈乳疽论《疡科心得集》
  21. 辨伤寒感寒中寒外感内伤《冯氏锦囊秘录》
  22. 辨乳癖乳痰乳岩论《疡科心得集》
  23. 辨伤寒可汗不可汗《冯氏锦囊秘录》
  24. 辨柔痉不恶寒之误《研经言》
  25. 辨伤寒受病阴阳不同一条《伤寒贯珠集》
  26. 辨认诸症法《医理真传》
  27. 辨伤寒太阳经再传《冯氏锦囊秘录》
  28. 辨认一切阴虚证法《医理真传》
  29. 辨伤寒未解将解《冯氏锦囊秘录》
  30. 辨认一切阳虚证法《医理真传》
  31. 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温病正宗》

《沈氏女科辑要》